亞洲固定收益投資處轉捩點
儘管如此,亞洲固定收益市場仍交出亮麗成績。截至6月30日,亞洲本地貨幣債券年初至今上漲7.6%;亞洲信用債也有3.8%的漲幅。展望未來,筆者公司認為亞洲固定收益資產有望延續這一動能,實現全年的吸引回報。
5月16日,穆迪將美國主權的信貸評級,由「AAA」下調至「Aa1」,繼2023年惠譽(Fitch)與2011年標普(S&P)後,這是美國最後一個「三A」評級的失守。此舉促使全球投資者重新審視對美國國債的配置,驅使市場尋求替代方案。
早在美國信評被下調前,美債的波動性就已高於亞洲信用債與本地貨幣債券。這種波動主要來自政策不確定性、債務負擔上升及全球結構性轉變。
相對而言,亞洲債券近年提供了更穩定的總回報,受惠於改善中的基本面與區內多元化動力。對於希望降低整體組合波動的投資者而言,亞洲債券的吸引力正不斷上升。
亞洲貨幣債券高品質
對於希望維持「AAA」評級債券配置、但又不願承擔額外匯率風險的投資者而言,新加坡與澳洲等地的區域市場,提供了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這兩個國家憑藉強勁的經濟基本面與審慎的財政管理,獲得三大國際信評機構一致評為「AAA」級,對於重視資產品質與穩定性的投資者極具吸引力。在這些市場中,部分硬貨幣計價的準主權債券,其信貸利差甚至較美國國債為低,反映市場對其信貸風險的認可。
隨著「去美元化」趨勢漸趨明顯,亞洲本地貨幣債券的關注度持續提升。這類資產不僅為投資者提供美國國債以外的高品質選擇,也具備分散風險的功能。
美元走弱為亞洲各地央行創造了降息空間,以支持本地經濟增長,並緩解美國加徵關稅帶來的影響。截至今年目前為止,印度、印尼、內地、馬來西亞、菲律賓、南韓及泰國均已實施減息政策。展望未來,筆者公司預期其中一些市場可能會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從而進一步推動本地貨幣債券市場的回報表現。
此外,預計今年下半年本地貨幣債券仍將錄得正回報,雖可能不如上半年般亮眼。下半年表現將更依賴利率變動,而非匯率因素。
總體而言,亞洲本地貨幣債券持續提供吸引的收益率與分散效益。透過主動式的「總回報策略」管理利率、信貸與匯率風險,有助於實現具吸引力的長期收益與風險調整後回報。
亞洲地區的企業正日益轉向本地貨幣市場進行再融資,反映出美元資金成本上升後的策略調整。這種去美元化的趨勢,創造出對亞洲美元債券有利的技術面背景。
2025年上半年,美國政策不確定性引發的市場波動與美元轉弱,引起全球投資者關注。對於尋求資產多元化的策略型投資者而言,亞洲固定收益市場從未如此具吸引力,無論是本地貨幣債券還是美元計價信用債。
長期基本面穩固;加上美元轉弱提供亞洲央行政策寬鬆空間,有利推動區內經濟增長。預期未來幾個月,無論是全球或亞洲投資者,都將重新聚焦亞洲固定收益,視其為具備結構性優勢的資產配置選項。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