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息環境下平衡之道 科技創新與防守資產並進
隨著美國自2024年起逐步減息,市場利率已見頂回落;加上內地政策支持與估值修復,積極推動資本市場發展,包括「十五五規劃」下的科技自立自強方向,為港股後市提供了良好支撐。雖然現時恒指市盈率約13倍,仍低於歷史平均水平,但預期在未來一季仍有上行空間,短線若有回調反而提供入市良機。
面對市況波動,投資者可分兩步部署。一方面持有具高增長潛力的科技及工業板塊;另一方面配置防守性強的公用及金融股,平衡風險。
投資者可趁中港股市強勢時逐步沽出升幅過大的高風險股份,將資金部分轉投金融、公用等防守類資產,同時在回調時分段吸納具潛力的成長股,以捕捉升浪。
關注科技板塊三大主題
科技板塊仍是未來投資焦點,其中三大主題最值得關注:人工智能(AI)芯片、人形機械人及生物科技。
AI浪潮推動全球科技投資加速,半導體與芯片板塊將率先受惠。若企業擁有領先技術,其盈利增長可維持高動能。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港股芯片企業短線估值偏高,部分利好因素已被反映,投資者應關注企業的投資回報與產能提升情況。
目前芯片板塊仍被看好,雖然內地芯片自給率僅約20%,但政策目標是80%自給自足,代表未來產量增長空間龐大。A股市場相關投資機會較多,涵蓋晶片製造、設備及材料商。
人形機械人則是另一高速增長領域,受企業投入大量前期投資研發。
至於生物科技方面,鑒於今年不少公司股價大幅飆升,估值偏高,短期宜謹慎選股。現階段更看好CRO(合同研究機構)企業,因其業務穩定,能受惠製藥行業盈利增長帶來的外包需求增加。
減息環境下,高息防守股成為穩定收益的重要來源。本地公用股的股息率普遍高於美國十年期國債孳息;加上部分企業在海外有業務布局,令受惠利率下降帶來的融資成本降低。
金融股方面,筆者公司看好內銀與內險股。年初財政部注資四大國有銀行,消除了市場對派息削減的疑慮;加上息差預期收窄,有助提升盈利能見度與股息增長潛力。
能源股雖然今年表現不俗,但由於油價難以突破每桶70美元,其派息穩定性或受限制。
現時不確定性雖仍存在,但資金面與政策面均對港股形成支撐。投資者不應過度悲觀,牛市仍未完結。
現階段投資者最重要的是平衡與耐心——一方面緊貼減息週期帶來的資金流向變化;另一方面持續關注政策支持下的科技與工業創新方向。只要精準選股,即使在不穩定環境下,仍能掌握結構性增長機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