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空間無限大 元気寿司助追夢
無論食物種類、價格範圍及客源,均呈現多元化趨勢。美心集團日式連鎖餐飲業務總經理葉育康指出,連鎖壽司店這個食品種類,仍未到達成熟階段,隨著更多競爭對手加入,業界將繼續發展。
年輕人是社會未來的棟樑,近年政府政策積極推動青年發展,協助他們向上流動,為社會做出貢獻。
元気寿司因應30週年紀念推出「未來GO!」企劃,公開招募年齡介乎六至24歲的小朋友及年輕人參與。

主動出擊創造市場
他們可以提交關於體育運動、文化藝術、創意科技科學或其他範疇的計劃書,讓評審委員會選出具有特色的項目。
獲選的項目可獲資金贊助、人際網絡、專業指導,以及其他需要支持的範疇。
「未來GO!」企劃合共提供30個名額,包括20個公眾名額及10個員工名額,後者供日式連鎖餐飲部門全職員工或其家屬參與。
葉育康說:「參加者提供的項目,毋須與餐飲業直接有關,因為我們旨在回饋社會,協助年輕人追夢。」
葉育康是「紅褲仔」出身,之前擔任壽司師傅,1995年加入元気寿司,是品牌拓展香港市場的團隊成員之一。
「第一間分店位於金鐘,沒有想到正式開店之前,已吸引人龍排隊,結果食材很快便售罄。」
30年後,元気寿司分店總數達到80間,遍布全港各區,而且衝出香港,新加坡、泰國及越南等地均有分店,全球分店總數超過200間。
「以前壽司是高級料理,一點也不普及,當時我的夢想是將自己熟悉的日本食品,推廣給香港人。」
上世紀90年代中,連鎖日式餐廳可以開到五間分店已經相當厲害,當時公司目標是每區開設一間分店,即是大約18間,這個夢想對於葉育康來說相當遠大。
2005年,即是元気寿司10週年,分店數目已達17間,葉育康將目標上調至30間。
「當我們到達30間分店的時候,日本元気的代表來港開會,我們討論之際,認為香港可以容納50間。」
不過,事實證明葉育康當年的夢想經已超額完成,而且目標不斷上調。
「經常都有人問我,香港可以容納多少間元気寿司,我現在覺得未必完全由市場決定,而是可以主動出擊創造市場。假設有100個顧客,只要我們吸引他們每週食多半次,市場規模已經增加5%,足夠支持開設新的分店。」

競爭對手推動向前
眾所周知,另一來自日本的連鎖壽司品牌,近年積極拓展,分店像雨後春筍般增加。
元気寿司歡迎其他競爭對手加入,大家一起努力,現在連鎖壽司店市場規模較疫情之前,豈止增大一倍。
「大家一齊跑,
刺激我們的團隊跑得更快,所以我們在這段期間,進行多方面的革新。」
元気寿司因應餐牌、室內裝修、會員App、推廣策略及顧客關係管理系統,作出多方面的優化。
食品方面,以前元気寿司一年四季更新餐牌,每次增加四至六種食品;現時每月更換一次餐牌,每次加入逾十種食品。
最初元気寿司沒有熱食,由於顧客年齡層愈來愈廣,包括銀髮族及兒童,所以提供更多熱食,吸引他們頻密地到來惠顧。
元気寿司以前只有午市及晚市,於2010年加入下午茶,提供不同的優惠茶餐。
「一般港人不會考慮價格達100元的下午茶餐,我們推出不同組合,包括自選項目,價格接近正價六折,有效吸引更多人惠顧。」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打擊餐飲業,該段期間不同品牌都要急速轉型,應對最新情況發展。
疫情過去,社會復常,但是人們的生活習慣亦有相應的改變,例如更多時間留在家中,也不會在街上逗留太晚。
「以前晚市由6時半至9時,現時六時開始已有顧客,8時半後客流開始減少,雖然已較疫後初期延遲,但是仍未回到疫情前水平。」
顧客的平均消費,較疫情之前增加約5%,這是因為食材及各方面的成本上升。
今年本港經濟低迷,顧客消費變得更精明,元気寿司因應30週年推出$12滿腹之選,讓顧客有更多選擇,繼而擴闊客路。
除大眾化的選擇外,元気寿司同時以合理價格,提供優質的食材,例如和牛、吞拿魚腩等。
甜品的選擇愈來愈多,包括即做雪糕、生朱古力等,因為市面糖水店愈來愈少,顧客在元気寿司用餐之後可以順便享用甜品。

外賣自取訂單增加
元気寿司登陸香港之時,最初是回轉形式,後來引入高速線,現時除了金鐘首間分店以外,其餘79間分店都是高速線。
「回轉帶是上世紀的產物,隨著時間變遷,回轉帶的觀賞價值,已經超越實際用途,因為顧客早已開始選擇點選食品,而不是在回轉帶上取。」
以前元気寿司因應內部的回收指引,壽司在回轉帶上超越指定時間後,便會將之棄掉;改為高速線後,食物浪費減少1.5%,更加符合環保。
會員系統方面,現時分為三級,包括基本、銀及尊尚會員,顧客登記入會,即使在累積分數期間,已經享有各種優惠。
每月第一個星期二及星期三,分別是尊尚及銀會員的感謝日,可以享有會員折扣,吸引會員定期惠顧。
此外,會員系統不時推出大抽獎,現時惠顧滿指定的金額,可以參加扭蛋活動,獲得蠟筆小新限量版精品。
「現時會員數目接近30萬名,我們進行數據分析,因應顧客惠顧頻密度及喜好,提供不同的優惠。」
疫情期間,不少顧客外賣自取,元気寿司其實早已推出網上訂購系統,但是部分顧客從未嘗試,所以透過會員系統發放相關的優惠券,並且教導他們如何網上落單。
「疫情期間,外賣自取的訂單當然較多;但是疫情過去,現時外賣自取訂單數量較疫情之前仍然增加約5%,這是因為較多人喜歡在家用膳,訂餐平台亦積極推廣,有助擴大這方面的市場規模。」
業界仍未到成熟期
葉育康提及,刻下最大挑戰是自己,因為市場永遠在變:「我們必須走在市場之前,這樣才能夠領導市場。」
不過這存在難度,因為人有惰性,當時間一長便成為習慣,既然一切運作暢順,為何需要改變?
元気寿司管理層必須設法改變同事的思維模式,時刻具備突破自己的心態,同時學習全新技能,才能夠繼續應對市場變化。
回望過去30年,元気寿司經歷不同階段的變化,由最初的回轉壽司,後來轉為高速線,然後加入點餐系統。
「雖然元氣已經30週年,但是我們覺得壽司業界仍未到成熟期,還有很多發展空間。」
下一步,元気寿司正在構思更多聯乘合作,靈感來自日本的壽司業,餐牌內加入其他著名品牌的食品,例如與知名拉麵店、甜品店合作,在店內銷售其產品,為顧客提供更多食品選擇。
「以前日本的餐飲業非常專注,做壽司的只做壽司,但是這個情況已經開始改變,當地顧客亦喜歡在壽司店享用其他食物。」
元気寿司由壽司開始,然後加入烏冬、甜品等,還可以加入其他種類的食品。
「元気寿司的模式非常適合現代化生活習慣,例如可以一個人用餐,兩至四人的小組也可以享用,每次用膳份量亦具有一定靈活性。」

日本迴轉壽司新趨勢
迴轉壽司最早出現於1958年,當年立食壽司店的經營者,受到啤酒廠房輸送帶的啟發,因而創立「迴轉元祿壽司」,最初並不算流行,10年後才擴展至東日本,當地的加盟商,後來以元気寿司品牌發展,令迴轉壽司愈來愈普及。
2023年,日本壽司郎發生「迷惑行為事件」,某男食客拿起豉油樽及杯子,舔完後放回原處,並且將唾液抺在迴轉帶上的壽司,引發軒然大波。事件曝光後,顧客數目大減,公司股價亦隨之暴跌。
事實上,發生「迷惑行為事件」前,日本迴轉壽司業界已慢慢改變,除出現高速線外,亦有使用機械人送餐,該事件令業界轉型更快。
日本壽司郎在旗下120間分店的迴轉帶上裝上大型顯示屏,畫面迴轉虛擬壽司,顧客看見合心意的,可以輕觸圖像下單;而在等候食物期間,顧客可在大型顯示屏參與小遊戲。
此外,「力丸」開設精品迴轉壽司店,在迴轉帶上設置大型水缸,展示新鮮捕獲的海鮮,當有顧客透過平板電腦下單,便即場劏魚製作壽司,然後透過輸送帶送到顧客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