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男「三十而立」碌IG感嘆朋輩人生清單無形壓力 VS Z世代19歲開始投資:好似被社會「篩走」成為異類
港男三十而立有感:社交壓力逼人追趕進度
有香港男生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感受:30歲前一直過着悠閒生活,工作輕鬆、喜歡閱讀、享受慢活節奏;但30歲後,社交圈的消息全是別人的「人生清單」——求婚、結婚、生小朋友、畢業進修。這種氛圍令他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落後」。
帖文引起不少網民共鳴,有人直言:「我後來索性 remove 返晒啲無聯絡嘅人,個IG靜咗,心都輕咗。」也有人提醒:「人哋結婚求婚係佢哋嘅甜蜜,你有你嘅 Rock & Roll。」
更有人分享:「你post旅行相,搞BB百日宴嘅朋友可能又羨慕你自由。」
在比較文化下,不同人生階段的人往往同時羨慕着別人的生活——只是社交媒體把這些差距放大。
網民對此亦作出勸勉:
- 「同你一樣,之前都係碌到呢啲,不過我將嗰啲人Remove曬之後,成個IG就乾淨曬,嗰啲人一早都冇聯絡,仲留嚟做咩? 人哋結婚,又如何?人哋求婚,又如何?」
- 「佢哋有佢哋甜蜜,我有我嘅Rock & Roll,你有你嘅飛翔。呢個世界咁大,唔代表求婚、結婚、生仔係叫「正常」啫。」
- 「輕鬆啲啦,人人條路都唔同,我身邊拍拖嘅拍拖、結婚嘅結婚、生仔嘅生仔,但我仍然按住自己嘅步伐同節奏去過日子,最緊要舒服同開心。」
- 「唔好同人比較,照顧好自己嘅情緒同埋生活就OK 30歲前我明明係打份hea工,日日睇書,過住啲chill日子,以為自己有古仁人之心。點知一過30時代逼我轉工升職讀master,又唔小心有咗跟住結婚。」
- 「其實好掛住30歲前優哉游哉嘅生活。」
- 「咁30歲,又真係一個好適合嘅年紀(無論身心),去做你以上所講嘅事情嘅。 不過又唔使同人比嘅,比贏咗又冇獎品嘅。而且有啲嘢,你睇我好,我睇你好啫。就好似:如果你post去旅行嘅相出嚟,話唔定搞BB百日宴嘅fd,會好羨慕你可以去旅行咁。」
Z世代更早起步理財:19歲已開始投資
但另一邊廂,全球年輕人的價值觀正急速變化。外媒報道顯示,人類理財「啟動年齡」正大幅提前,尤其以Z世代最為明顯。
參考嘉信理財2024年《Modern Wealth Survey》指出:
- 嬰兒潮世代:平均 35歲 開始投資
- X世代:平均 32歲
- 千禧世代:平均 25歲
- Z世代:平均19歲已開始儲蓄與投資
不少年輕人高中畢業後便入市,買股票、ETF、甚至加密貨幣,勇於測試策略,也願意在震盪中摸索。
另一份CFA研究亦指,18至25歲的Z世代中:
- 56% 已持有某種投資
- 55% 投資於加密貨幣
- 41% 持有個股
- 35% 投資互惠基金
換言之,雖然外界仍常說「年輕人唔識理財」,但實際上,新世代反而更早部署、更多元化,也更願意自學。
台灣真實個案:30歲負債50萬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在20歲啟動投資旅程。有人30歲才開始——但並不代表太遲。
據台灣媒體報道,當地一名男子分享自己接近30歲時的人生谷底:當時在日本工作第二年遇上疫情,被迫匆匆返台;身上無存款,甚至連防疫旅館費用都付不出,負債累積至約50萬元。回國後求職屢屢碰壁,沒有技能、沒有備用金,焦慮幾乎壓得喘不過氣。
正是這段低潮讓他意識到:不理財,才是真正的風險。
據報,他開始學習管理金錢、累積緊急備用金,也改變對工作的態度——不再只為即時享樂,而是把收入視為打造自由的工具。逐步償債後,他發現生活的安全感回來了,選擇也變多了。
他感慨:「曾經懷疑自己是否太晚,但人生的時鐘由自己設定。只要最終能活成想要的樣子,就是成功。」
從香港網民的討論、美國調查到台灣個案,都指出同一現象:30歲已不再是必須達成任何成就的固定時間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伐。
社會節奏固然快速,但生命狀態從來不應只以「是否結婚」、「是否升職」來量度。有人試過羨慕別人的家庭幸福;有人羨慕單身者的自由;有人20歲就投資;有人40歲才開始理財——但都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