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從業員 另類投資

金融從業員零下行風險「另類投資」、車房囤積500萬枚硬幣抗通脹!直抄「股神」巴菲特60年代囤銀幣威水史?

投資熱話

廣告

在金價節節高升的今年,美國一名金融從業員卻選擇了一條極少人走的投資之路——不是買金,不是買銀,而是大手筆囤積實體硬幣。35 歲的 Kyle Mitchell 斥資 25 萬美元(約港幣 195 萬元),收集了多達 500 萬枚五美分鎳幣,總重近30噸,存放在自家農場的車庫內。他稱這是一場「零風險但潛在回報巨大的不對稱賭注」,目標是對沖美元貶值與通脹壓力。

美國男囤500萬枚硬幣抗通脹

Mitchell 在社交平台 X 上分享他的「囤幣計劃」,稱自己與團隊花了四個多月時間、以每小時 7.5 美元的工資,僱用助手四出到銀行以紙幣換硬幣。過程並不輕鬆,部分銀行對兌換數量設限,他們只能逐步收集,最終才湊齊這批 25 萬美元的鎳幣。

這場行動的背後,其實有一套精算邏輯。根據美國鑄幣局 2024 財年的數據,每枚五美分硬幣的生產成本高達 14 美分,其中光是金屬價值已約 6 至 7 美分。鎳幣的成分為 75% 銅與 25% 鎳,而今年銅價上升約 23%,金屬價值幾乎已超過硬幣面值四成。換言之,Mitchell 購入的 500 萬枚鎳幣,其金屬熔化價值理論上已達 35 萬美元。

據報,他形容這場投資是「對制度的不信任押注」——押注美國貨幣將再次被貶值,押注金屬稀缺與通脹將持續削弱美元購買力,更押注鎳幣最終會被停用或改版。屆時,他相信自己手上的硬幣可作為收藏品,以三至五倍價格轉售。

此舉讓不少網民想起「股神」巴菲特上世紀六十年代囤銀幣的往事。當年巴菲特預見含銀量九成的美國硬幣,其金屬價值將超越面額,最終美國政府在 1965 年停止發行銀幣。如今 Mitchell 重演歷史,只是主角從銀換成鎳。

金融從業員 另類投資 (圖片來源:X@opinioncasino)
(圖片來源:X@opinioncasino)

「沒有下行風險投資」

不過,美國現行法例明確禁止以營利為目的熔毀或出口鎳幣,違者最高可被罰款一萬美元及監禁五年。Mitchell 坦言了解風險,但並不打算違法行事。他強調,自己不是要「熔幣牟利」,而是等待政策變化的一刻:「我只需等政府停發這種硬幣,那時收藏市場自然會給出價值。」

有網民認為他浪費資金、錯失更高回報的投資機會,Mitchell 回應道:「最好的投資,是沒有下行風險的投資。即便我錯了,這些硬幣永遠值 0.05 美元,資產不會蒸發。」他更直言,這筆「通脹保險」能讓他安心入睡,因為「這是唯一不會變成零的投資」。

除了鎳幣,Mitchell 早前也曾收集約 2 萬磅、1982 年前製造的高含銅量一美分硬幣——當時的銅幣金屬價值同樣高於面額。他相信,法定貨幣長期被政策扭曲,只有回歸實體金屬才能保值。

Mitchell 的舉動在社交平台引爆話題,短短數日瀏覽量破千萬。不少網民稱他「瘋狂卻有遠見」,亦有人戲稱這是「最重的投資組合」。部分分析人士則指出,雖然鎳幣金屬價值確實上升,但實際變現仍受法律與流動性限制,「除非政府改變政策,否則這堆硬幣短期內只是沉甸甸的金屬堆」。

然而,在通脹陰影與地緣政治不安籠罩的年代,Mitchell 的行動似乎觸動了部分投資者的神經。對某些人而言,他的做法或許荒謬;但對另一些對美元信心漸失的人來說,這正是一種象徵——一場用金屬對抗紙幣的信仰實驗。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X@opinioncas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