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想打入中國市場有幾難?一文看清自動駕駛行業 點解百度要找吉利合作?

投資

廣告

Apple Car的推出日期未必有想像中早(見:Apple Car未必樂觀 最強蘋果分析師指出三大不確定性 推出時間或需推至7年後),其中一個原因是自動駕駛的技術正不斷尋找突破。自動駕駛的技術,即使是正在生產電動車的多個品牌,也未必能完全掌握所需要的技術,因此現階段難以分析哪一間公司較有優勢。

撰文:經一編輯部  |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中新社

先論整個業界正在面對的問題,根據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SAE International),自動駕駛的技術主要分為5級,即L1到L5。目前,大部分的車廠仍卡在L3級別,暫時沒有企業能突破。

在L3級別的車輛,駕駛人需隨時準備控制車輛。自動駕駛輔助控制期間,跟車時雖然可以暫時免於操作,但當汽車遇上系統無力處理的狀況,並需要駕駛者操作時,會立即回歸讓駕駛者接管。

跟L1、L2最大不同的是,L3級自動駕駛的觀察者是系統,此級別的系統已經完全能夠識別出直線、彎道、紅綠燈、限速路牌,路上行走奔跑的人貓狗等等各種環境。環境觀察和駕駛操作都由系統來完成。

不過部分情況仍需要由駕駛員判斷,人需要對所有的系統請求進行應答。例如突然下雨了,檢測到地面濕滑是否需要減速;檢測到前方車輛行駛過慢是否需要超車;檢測到前方有人在車道較近處走動是否需要鳴笛提醒等等,這些請求系統會反饋給駕駛員,由人來做決定。

目前,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如高鐵、電動火車等會比較合適這種自動駕駛,原因是比路上障礙少,而且有合適的軌道。

完全自動駕駛仍遙遠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各個企業在L3級別的技術也未完全成熟,L4更只是一個概念。

全世界愈來愈多人討論自動駕駛,很多公司紛紛拋出智能化戰略,計劃在2020年實現L3級別的自動駕駛。時至今日,設想跟現實還是相差非常遠,技術問題首當其衝。

最高級別L5的車輛是業界的夢想,能自行啟動駕駛裝置,實現無人駕駛完全自動,完全不需受駕駛意志所控。駕駛者甚至不用在車內,行車也沒有道路條件約束,不須在設計好的路況上行駛,可自行決策,就連方向盤也可以省略。

但是,自動駕駛要做到L5級別並不容易,光是「感知」一項就不容易突破。雖然有多種感測器,如360度激光雷達和攝錄器,但是輸出的一般只是原始數據。

在日常的情況下,人類駕駛汽車是先由眼睛來觀察環境變化,從而將視覺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傳輸至大腦進行處理,隨後大腦同樣通過電信號,將動作信號傳輸至手和腳等部位進行動作執行。

因此,自動駕駛就是將汽車的操控權交託給系統,省略人的處理,因此系統本身就需要滿足眼睛、大腦和手腳的替代,這也是需要感測器的原因,而決策系統、車輛執行系統,就需要用到人工智能電腦(見圖表四)。

一文看透-自動駕駛-百度-吉利-Tesla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三個方面 車企各有優劣

總結來說,一架自動駕駛車,就是車輛硬件、感測器、人工智能的構成。

在車輛硬件層面來看,Tesla、蔚來這類新能源車企有絕對的優勢,畢竟本身已有不同的電動車款。但是Google、阿里巴巴(09988)、百度(美股代號:BIDU)、滴滴屬於算法型公司,本身並沒有車輛,即使採購了不同的感測器,也難以找到合適的車輛作為測試。

若從感測器看,電動車「三傻」,包括蔚來、小鵬和理想未有自行研製攝錄鏡頭和雷達,而是通過向第三方採購設備。

上述的算法型公司,反而有布局,百度曾在2016年就以7,500萬美元投資了全球激光雷達巨頭Velodyne(美股代號:VLDR),滴滴在傳感器方面也與Velodyne合作。至於阿里達摩院自2018年開始就開始對感測器方面進行研發。

競爭最激烈的,反而是人工智能的軟件系統。首先要了解一個概念,人工智能系統需要用到大數據,才能實現智能深度學習,這就是算法型公司的優勢,百度、阿里,甚至是滴滴出行平台因爲長年累月收集相關數據,輕易就能研發出自動駕駛系統。

再者,目前Google、百度和滴滴已推出了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在提供服務的時候,這些車企就能在大量的數據中「成長」。

一文看透-自動駕駛-百度-吉利-Tesla
滴滴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過程有助收集大量數據。(中新社圖片)

蔚來和小鵬其實也有自身的自動駕駛系統,分別名為NIO Pilot和Xpilot,並在各自的車型中裝配。在內地的新能源車企之中,小鵬汽車的Xpilot系統較有優勢,目前的XPilot 3.0更聲稱能支持車輛L3級別的自動駕駛輔助功能,但亦曾出現OTA系統更新延遲的問題。

蔚來和理想已表示要進行L4級別的系統的研發,但走在前面的Tesla也只在L3級別。Tesla在2013年啟動了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工作,目前已擁有搭載自研FSD芯片的Autopilot系統,但有業內人士指出,即使Tesla的路測較多,但在中國這個未來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Tesla的系統可能是遠遠不夠。

綜合來看,似乎在技術上,目前並沒有車企有絕對優勢,因此缺車的公司、缺錢缺技術的新能源車企,在某個程度上選擇了合作。例如,目前有合作的企業包括阿里與小鵬汽車、騰訊控股(00700)與蔚來汽車、美團(03690)與理想汽車。近日,百度宣布計劃成立智能電動車公司,電動車將由吉利生產;Apple亦宣布,與現代汽車洽談合作研發自駕電動車。

由此可見,在自動駕駛的市場上,各個企業反而是互相合作。然而,即使技術問題可以解決,真正等待車企們的,可能是法律的問題。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