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勢成新的德國製造? 資料圖片

中國製造勢成新的德國製造?

投資

廣告

對消費者來說,「德國製造」往往是信心與質素的保證,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19世紀末,英國人其實是以「德國製造」來形容劣質商品。同樣地,以往「中國製造」也是大規模廉價生產的象徵,但隨內地決心發展尖端技術及創新領域,「中國製造」有望被賦予全新意義。

儘管中國經濟復甦速度比預期慢,但有些行業的增長仍然亮麗。

廉價出口時期已成過去

例如中國最近便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這很大程度上,是受惠於電動車的增長,亦反映了前者的經濟模式已發生變化。
事實上,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日趨成熟,以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高速增長時期或已成過去,未來的增長率,將逐漸與發達經濟體看齊,當局的經濟重點亦由出口廉價產品,轉變為以領導全球創新科技為己任。
筆者認為這些創新行業才是中國的未來,舉例說,《中國標準2035》的目標便是主導全球商品製造,範圍包括物聯網、大數據及5G等產業。

包括電動車(EV)和可再生能源在內的綠色科技,是中國企業與西方競爭的重點領域。在2022年,全球有64%新能源汽車產自中國,而中國也佔全球此類汽車銷量的59%。
中國在電動車的供應鏈佔據主導地位,全球有約四分之三的鋰離子電池便是中國製造。
中國在電動車領域取得矚目成就,原因有多個,包括定價擁有競爭優勢、供應效率高及產業運作靈活等,例如相比起在海外建廠,在中國建立一家工廠,通常只需三分之一的時間。
新能源的情況也類似。如今中國的太陽能發電量已超過世界所有國家總和,當局更計劃於2025年,把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再翻一倍,並帶動相關技術和基建設施的發展。

中美兩個不同的生態系統

另一廣受關注的領域是半導體。過去十年來,市值10億美元以上的中國科技硬件和半導體獨角獸數量大增。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相信中國的硬件行業將會受惠其中,以滿足傳送速度更快、數據更多的市場需求。
此外,內地也致力實現軟件自給自足,近年國產軟件公司開始從外國競爭對手中搶佔市場分額,並為不同行業提供解決方案,包括金融服務新聞和數據、建築項目管理和成本估算等。
人工智能方面也有長足發展。在2016年只有19%的人工智能相關獨角獸企業是中國企業,但此數字於2022年便急升至51%。
在2021年,中國研究人員發表的人工智能相關學術期刊出版物,佔市場整體比例的40%,反映中國已開始在人工智能取得新興領導地位,並推出了國產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

與之前的德國、日本和南韓一樣,中國正在從低成本製造商,一躍成為質素和領先技術的象徵。而在這個科技競賽中,中美兩個超級大國將會衍生出不同的生態系統,學習駕馭這個全新而不斷變化的環境,將是投資者的重要任務。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符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