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

中石化有重估條件 可增持|姚浩然

投資

廣告

美股步入季度業績高峰期,揭開序幕的板塊為銀行業。美國大型銀行首季業績可望受惠淨息差擴闊,預期會錄得不俗的盈利增長;反而,今次業績的主角應是美國地區銀行業績。美國地區銀行3月相繼出事後,市場關注地區銀行截至3月底的存款狀況,從而評估銀行危機是否安然渡過。

美國3月份有「小非農」之稱的ADP就業人數增加14.5萬人,遠較巿場預期的21萬份及2月的24.2萬份為低。 近期公布的一連串就業數據顯示美國就業情況轉弱,引發巿場憂慮美國經濟步向衰退。 根據最新3個月國庫券與10年期國庫債券的倒掛幅度,從3月初的低位約-0.9擴大至-1.56,反映3月內美國發生的地區銀行大震盪後,巿場擔心銀行業會保留更多現金,減少貸款活動,以防止客戶提取存款時,因現金不足而逼使沽出手持的債券或召回已借出的貸款。 投資者擔心經濟衰退 隨著銀行降低貸款活動,巿場的流動性及經濟活動將會減少,投資者擔心經濟衰退並非無道理。 上週五(4月7日),美國公布3月份非農新增職位由32.6萬份降至23.6萬份,高於巿場預期的23萬份;美國3月份失業率,由3.6%回落至3.5%,低於巿場預期的3.6%。3月份平均時薪增長為0.3%,符合巿場預期。 3月勞動參與率降至62.6%,反映勞工市場仍然緊張。數據公布後,利率期貨顯示5月召開的議息會上加息25點子的機會高於七成。

中石化
(圖片來源:Getty)

筆者認為,巿場已經預計美國聯邦儲備局在年內還會加息一次或兩次,相信對市況不會有太大影響。 筆者認為美國年內出現衰退的機會頗高,惟以目前勞動力仍緊張,如勞動參與率在63以下的情況,薪金不會大幅下降,甚至仍有溫和增長。 試想香港在過去一年的營商環境仍屬艱難,但很多企業仍然出現人手不足情況,結果要提高工資才能聘請合適的專才。只要美國勞工的薪工沒有出現大幅下跌,仍可撐起消費巿場,相信經濟只是稍微衰退,而非大衰退。 筆者認為一些相對經濟敏感度低的股份如名牌、美容及必需消費等,例如愛馬仕(Hermès)、LVMH集團、Ulta Beauty(美股代號:ULTA)、Coty(美股代號:COTY)、百事可樂(PepsiCo,美股代號:PEP)及麥當勞(McDonald’s,美股代號:MCD),今年股價走勢仍會反覆向好,可趁回調收集。 此外,一些受惠弱美元、息口停止上升及現金流強的大型科技股,如蘋果公司(美Apple,美股代號:AAPL)及微軟(Microsoft,美股代號:MSFT)也值得收集。

中石化
(圖片來源:Nvidia網站圖片)

另晶片股在人工智能(AI)熱潮未退下,主攻數據中心(Data Centre)及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繪圖處理器的英偉達(NVIDIA,美股代號:NVDA)仍看高一線。 相反,環球國際的銀行預期,在未來一段時間走勢會較弱,主要是經過今次美國地區銀行出事的事件後,監管當局日後或會加強對銀行業監管,令經營成本上升。 同時投資者也會覺得銀行業的風險頗高,且與回報不成正比。銀行的利潤主要是以淨利息收入及投資債券取得回報為主,可以說是有上限。 然而銀行業投資管理不善,控制現金比率失衡,一旦失誤,隨時會賠上整間銀行倒閉的風險。

因此,銀行業有被重新向下估值的風險,令股價難以重上3月地區銀行風暴爆發前的水平。 股息率約9厘 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國石油化工股份(00386)2022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3,200億元人民幣;股東應佔利潤662億元人民幣。 期末,集團資產負債率為51.95%;集團派發末期現金股利每股0.195元人民幣,連同中期現金股利每股0.16元人民幣,全年派發現金股利每股0.355元人民幣。

中石化目前擁有逾30,000座加油站的網絡優勢。截至2022年底,集團布局充換電站2,200多座,建成加氫站98座,在營加氫站的數目為全世界是最多;同時,集團正積極向油氣氫電服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 由於美國經營衰退機會增加,除非石油出產組織再度減產;否則,石油價格上升的空間不多,對以中、下游業務比重高的中國石化(00386)有利。以現價計算,中石化2023年度預計市盈率約7.15倍,股息率約9厘,估値吸引。 倉位方面,週二(11日)以開巿價66元買入1,000股中國移動(00941);另一方面,同日以開巿價78.9元沽售400股申洲國際(02313)及以開市價48.9元沽出1,000股藥明生物(02269)。 本倉下週一(17日)以開市價增持10,000股中石化;同時,下週一以開市價沽售1,200股滙豐控股(00005)。

中石化
(圖片來源:經一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經一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