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 科技股下跌非單純技術性調整 大摩:小心7隻中概股被拋售!

中美監管吹暖風 中概股迎好消息 選股仍需避開政治風口

美股

廣告

不論港股、抑或美股,中概股一直是市場關注重點。中美據報正就美國上市審計監管機構,現場巡查中概股審計過程一事磋商,力爭大部份中概股毋須由美退市。消息短暫提振了中概股股價,加上內地監管繼續「吹暖風」,目前是否買入時機?
中美 監管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官網)

月前,中國證監會表示,擬修訂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相關保密和檔案管理規定,並為開展包括聯合檢查在內的跨境監管合作提供便利。

有內地證券公司的分析師認為,中國似乎在中概股監管方面讓步,又指即使受影響的中概股回港上市,或返回A股,相關的市場也會「吃不消」。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師洪灝預計,中概股全盤從美國退市的概率非常低,因有不少美國投資者也擁有在美的中概股股權,「(美國)不可能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退市風波持續,但大規模退市的風險似乎已大大降低。

大規模退市風險降

中國據報已定立中美審計監管合作的初步方案,計劃放寬披露更多底稿信息。中方冀今年內能達成協議,明年落實方案。這意味,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或可避開退市危機。

自去年12月底美國落實《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後,目前有40隻中概股被美國證監會(SEC)列入「預定除牌名單」,其中11隻中概股已被轉入「確定除牌名單」。

值得留意的是,美方預留長達三年的退市緩衝期,意味中美雙方都有討論空間。

不過,亦有公司已預告,料不久後被確認納入預摘牌名單,包括為人熟悉的港股科網股京東 (09618;美股代號:JD)及網易 (09999;美股代號:NTES)。

京東雖未被美國當局點名,但於4月28日發表的最新年報透露,料不久後被確認納入預摘牌名單,並承認目前美國的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不能檢查其位於中國的核數師,若連續3年無法被審查,料美國預託股(ADR)2024年須在美退市。

網易也在4月29日發表的年報承認,PCAOB已將其審計師認定為「無法徹底檢查或調查」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料向美國證監會提交2021年報不久後,將被列入預摘牌名單。

中企遭列入名單屬意料之內,這些處於政治風口位的中概股暫時不且買入。

政治風險未解

儘管中概股退市風險大減,但部分中概股仍面對其他監管風險,例如科網股,現階段也不宜入手。

內地去年對科網股的監管一浪接一浪,大型科網股捱沽,至今亦未回升至爆疫後的高位。

中央為減緩內地經濟惡化,計劃暫停對科技行業的監管,並考慮入股並持有個別科技公司1%股權,從而在科企決策中發揮直接作用。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日前的會議,相信是互聯網監管的轉捩點。不過,部分科網股仍未走出監管的陰霾。

網信辦等三部門宣布,要加強網絡直播銷售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不得通過自我打賞等方式吸引流量,又要規範稅收服務和徵繳,打擊涉稅違法犯罪行為。

直播帶貨的監管或影響阿里巴巴(09988;美股代號:BABA)、快手(01024)的業績,但兩間公司的股價未見因此而進一步下跌。

比亞迪「遠離政治」

俄烏衝突持續,導致商品及能源價格上升,進一度上漲的風險仍不可忽視,電動車股曾迎有一陣的升勢。同時,市場焦點逐漸回到內地經濟增長的情況。

有興趣買入中概股的投資者,不妨挑選一些遠離政治風口位的中概股,而且有一定財務實力和明朗前景的公司,例如攻守兼備的比亞迪(01211;美股代號:BYDDY)。

比亞迪近日公布,四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0.6萬輛,按年增長3.1倍;今年首四個月累計新能源汽車銷量接近39.24萬輛,按年增長388%。

當中,在四月,純電動乘用車銷量達57,403輛,按年增長256%;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銷量達48,072輛,按年增長439%。

由於比亞迪三月起已停止生產燃油汽車,四月的燃油汽車的產量及銷量均已轉為零。換言之,比亞迪距離脫離傳統車企又近了一步,而投資者也不必視它為「轉型中」的車企。

另外,鋰電池板塊近日持續走強,連比亞迪都晉身為鋰電池概念股,甚至成為贏家。澳洲鋰礦商Pilbara開展了2022年首次鋰精礦拍賣,價格再度創下新高,較於半年前大漲140%。

作鋰礦價格的重要風向標之一,該次拍賣惹市場關注。根據內媒推算,該拍賣價格對應的電池級碳酸鋰成本,將超過每噸37.38萬元人民幣。

比亞迪電動車所用的電池正也包含鋰,鋰價成本上升,比亞迪隨即加價,反映公司有力將成本轉嫁於消費者;亦不斷與鋰礦企業合作,以獲得更加穩定的貨源。

比亞迪與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盛新鋰能簽訂協議,將對方納入長期戰略合作的供應商名錄,在同等條件下將盛新鋰能作為優先採購對象,保持長期戰略合作關係。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unsplash@sabrinamazz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