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高調拓業務 背後如意算盤是甚麼|封面故事
今年初京東已經先給香港人一個「驚喜」,不惜斥巨資在旺角街頭買下大個廣告位,大字標題「買貴就賠」。若然消費者在其他平台下單後發現買貴,就補回差價,亦有「一件包郵、30天退貨、180天有壞更新」等服務承諾。
一向以精打細算見稱的港人,網購以往多用阿里旗下的淘寶或拼多多(美股編號:PDD),亦突然之間留意起京東。
另外,有傳京東在港開設超級體驗店「京東MALL」,地點或選址灣仔區,模式與內地的「京東MALL」類似,主打黑白家電,明顯是衝著阿里於今年初在港開設首間淘寶傢具實體店 PapaHome而來。
此舉表面上是搶佔香港電商的市場分額,但實際上,京東的布局遠不只於此。
事實上,京東早於2024年已投入15億元升級香港的物流及營運中心,旗下京東物流(02618)在港島區佔地逾萬平方呎的運營中心,已於今年3月投入服務,先為供應鏈做好部署。
然後今年7月再傳出以40億元收購本港「平民街市」佳寶70%,當中包括全港約90間分店、超過1,000名員工。
然而,京東旗下的啟承資本(GenBridge Capital)也是「錢大媽」的第二大股東,而錢大媽早於2018年已進軍香港,目前在港亦有65間分店。
由於兩者性質相似,分析指收購佳寶後,兩者或許可以進行資源整合,壯大香港的實體零售業務。
3年開設萬間自營外賣店
同時間,京東在內地也有連串動作,最矚目就是今年2月正式開設的「京東外賣」服務,為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兼職騎手則提供意外及醫療保險,成功廣納騎手。
此外,又推出「百億補貼」來搶佔外賣用戶市場,美團及阿里的餓了麼也不得不加入應戰,牽起全城關注的外賣「內捲」戰。
市場指京東此種以本傷人的策略難以持久,當補貼過後業務便無以為繼。
但其實京東在剛剛的7月,在北京開設首家「七鮮小廚」自營外賣店,可提供自營和外賣兩種服務,但不設堂食,此模式類似美團的「浣熊食堂」。
京東表示,計劃於三年內將自營外賣店數目擴展至10,000間分店,可見北京只是個起點。
再加上京東有自營的超市品牌「七鮮超市」,
旗下早已有新鮮食品配送服務,稱在其手機應用程式(App)下單後,最快30分鐘內可送貨到家,這也類似阿里旗下的盒馬鮮生。
如此一來,可以看到京東有意打造「零售+餐飲+即時配送」業務模式。
然後再將此模式擴展至其他市場也不奇,香港可能就是下一個戰場,然後再借香港作為跳板「出海」,拓展海外業務。
布局拓歐洲業務
京東最近宣布以每股4.6歐元,全面收購德國Ceconomy,涉資達22億歐元,較市場有6%溢價。
此公司是歐洲最大的電子產品線上商店之一,旗下有MediaMarkt及Saturn兩個品牌,在11個國家經營超過1,000間零售店,此舉是最快可以切入歐洲市場的方法。
京東創辦人劉強東於今年6月便曾透露其歐洲發展藍圖,原來三年前已開始在歐洲布局物流技術,料2026年已可正式營運。
而集團在荷蘭亦推出了電商品牌ochama,已在荷蘭、波蘭、法國等地組建自營倉庫,面向歐洲24個國家銷售全品類商品。
另外,旗下歐洲全品類在線零售品牌Joybuy已經在英國試運。
集團亦於7月宣布,正式啟動「百億千品新增長計劃」,未來三年將引入1,000個海外新品牌,透過「百年品牌」、「國家館」及「全球好物召集令」三大項目,目標是實現累計銷售增長達100億元人民幣。
觀乎京東截至3月底首季業績,首季收入增加15.8%至3,011億元人民幣;純利則由2024年同期71億元人民幣,大增至109億元人民幣。
3月底持有的期末現金、現金等價物及受限制現金達1060.6億元人民幣。
雖然有大量現金在手,財務狀況應不成問題,但市場正關注其近日大力「燒銀紙」,會否令業績倒退,集團將於下週三(13日)公布中期業績,成為管理層決策評核的關鍵。
中信里昂估計京東在外賣及零售補貼下,可能在第二至第三季間會損失約130億元人民幣,惟可以搶佔到外賣業約5%至10%市場分額。
由於京東早前在618購物節的表現強勁,該行預計其第二季總收入仍有15.9%增長,惟在補貼下,經調整除息、稅前利潤(EBIT)下降66%,至40億元人民幣,目標價則由45美元,下調至41美元,但維持「優於大市」投資評級。
為在港發行穩定幣鋪路
京東主業就是零售及物流,但其實也有不同業務,包括在線醫療平台京東健康(06618),還有金融及科技業務。
金融方面,港人較熟悉的有虛擬銀行livi bank,與中銀香港及怡和集團合資經營。而香港《穩定幣條例》已於8月生效,京東旗下的京東幣鏈去年已入圍金管局的穩定幣沙盒計劃,最近也已註冊「JCOIN」及「JOYCOIN」,似為在港發行穩定幣鋪路。
科技上,京東也有發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及人工智能(AI)等,據京東科技網站顯示,至2020年6月底,在全國超過40家公共服務機構提供科技服務,並在逾50個城市建立了雲服務基地、為超過600家金融機構、超過100萬家小微商戶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