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前瞻 | 中概股財報季打響!京東騰訊阿里業績下週來襲誰有望引領新一輪反攻?
京東(JD.US) / 京東集團-SW(09618.HK) 、 騰訊控股(00700.HK) 、 阿里巴巴(BABA.US) / 阿里巴巴-W(09988.HK)等明星科網股將陸續放榜。
年初,隨着此前一系列刺激政策陸續公佈以及DeepSeek的崛起,中概科網股漲勢顯著,阿里、騰訊於3月份創階段新高。4月初特朗普關税政策引發全球資本市場劇烈動盪,中概股受衝擊大幅下跌;但隨後股價再度震盪走高。
目前,資本市場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中概股上,這次財報季能否給市場帶來驚喜呢?
根據市場預期,富途資訊整理了部分熱門中概科網股的業績預測,供投資者參考:
其中,京東、騰訊、阿里將率先放榜,分別於5月13日、14日、15日依次發佈最新季度業績。
目前市場普遍預測, 京東Q1預期營收為2905.89億元,同比增長11.74%;預期每股收益5.98元,同比增加31.94%。
東方證券表示,京東將延續雙位數穩健增速,國補紅利持續釋放。京東零售方面,預計收入為2535.7億元,同比增長11.8%。國補紅利釋放下高毛利帶電品類佔比增加,疊加品類議價權增強,零售分部利潤率延續24年增長趨勢。而京東物流方面,預計收入同比增長約10%。
新業務方面,京東外賣於2月11日正式上線。天風海外團隊認為,外賣業務開拓進一步豐富用户體驗及商家供給,公司隨着單量提升或加大投入,但隨着京東零售主業利潤穩步釋放,集團整體利潤影響相對可控。
騰訊Q1預期營收為1755.46億元,同比增長10.06%;預期每股收益5.56元,同比增加27.4%。
遊戲方面,中金預計騰訊一季度國內遊戲收入同比增長16%,國際同比增長14%。2025年春節期間,騰訊收入最高的五款遊戲憑藉玩法和社交活動的更新,DAU均高於去年同期。據SensorTower數據測算,2025年1-2月,騰訊的老牌“長青遊戲”《和平精英》《王者榮耀》《金剷剷之戰》等實現不錯的同比增長。
廣告業務方面,AI帶來提效,以及視頻號加載率及用户時長的增長,仍為騰訊貢獻廣告收入同比增速的核心變量,中金預計騰訊一季度廣告收入同比增長15.6%。
企業服務方面,騰訊近一兩個季度雖大量採購算力訂單,但由於訂單交付存在週期,且雲計算ToB IaaS業務長期來看或並非騰訊在AI時代最重要的戰略重心,因此中金預計騰訊一季度雲計算收入增速不會出現大幅上調,預計一季度企業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2%。
阿里25財年Q4預期營收為240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17%;每股收益為9.24元,同比增長610.78%。
據機構預測,淘天集團第四財季業績的商品交易總額(GMV)同比增速約5%,主要受益於國內”以舊換新”政策刺激及平台運營效率提升。值得關注的是,客户管理收入(CMR)增速顯著超越GMV增長:麥格理預計CMR同比增長10%,野村證券預測增幅達9.7%,主要得益於平台抽成率的結構性優化。
此外,多家機構預測其核心電商業務將延續穩健增長態勢,雲業務在AI驅動下呈現加速發展勢頭。AI技術突破正為阿里雲注入新動能。國海證券預計第四財季雲業務收入增速將提升至16%,摩根士丹利預測增幅可達18%。
針對近期美國”對等關税”政策影響,浦銀國際研究顯示,阿里巴巴平台年銷約5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僅佔整體交易額不足5%。分析指出,消費者可能轉向國產品牌替代,進一步弱化關税政策對平台的實際影響。
中概股後續走勢如何?美國4月2日實施“對等關税“政策以來,市場波動加劇。雖受關税衝擊,滙豐中國認為中概股仍將維持有韌性的表現,主要基於:
1)外資(尤其是美國的機構投資者)對中國資產持倉保守,因此拋售壓力相對小;
2)伴隨“美國例外主義”光環逐步褪去,全球投資者預計將進一步分散美國股市的集中持倉,中國科技和AI的超預期發展促使中國股市成為重要配置市場;
3)中國股票與其他新興市場資產相比仍存在顯著估值折讓,且中國股市的內需導向程度超投資者認知;
4)隨着中國政府國內刺激措施的相繼推出,或可以有效對衝部分關税負面衝擊;預計許多企業有望表現良好,股市表現可能優於GDP數據所顯示的水平。
此外,美國財政部長4月份曾表示,不排除以在美上市的中概公司強制退市,作為兩國間談判的籌碼之一。對此,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聲稱,目前香港已建立便利已在海外上市的企業在港進行雙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監管框架。昨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支持優質中概股迴歸內地和香港市場。
機構預計,這次的潛在影響相比以往更加可控,因為許多大型中概股都已雙重上市。摩根士丹利報告指,80%市值的中概股ADR已在香港雙重上市,整體中概股ADR就佔MSCI中國指數約25%,預計即使中概股退市成真,對中國股市長期影響有限。香港市場長遠可補充失去美國市場的交易量,尤其是大型企業有望符合港股通納入條件。
此前,富途資訊曾梳理過“回港中概股”相關名單。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