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重塑軟件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軟件行業格局 從挑戰到機遇:AI如何重塑軟件行業生態

投資

廣告

隨著市場對人工智能(AI)顛覆性影響的憂慮升溫,軟件行業面臨不少下行壓力。整體行業估值受壓,反映投資者對AI將如何重塑現有的軟件業務模式仍存在不確定性。儘管AI帶來不少挑戰,但對軟件公司而言,亦存在具防守性的優勢,值得深入探討。

軟件行業面對多重壓力

「按人數收費」的模式首當其衝。許多軟件公司根據用戶人數作為收費基礎;若AI能顯著提升員工生產力,企業對軟件授權的要求或會減少,對依賴此類收費模式的應用軟件供應商而言,將構成收入壓力。

其次,「代理型AI」(Agentic AI)的出現亦帶來挑戰。這類系統能獨立處理複雜工作流程,有可能令現有平台淪為單一的數據庫。例如企業或仍需保留客戶管理系統,但真正創造價值的,將是能夠從多個來源自動提取資訊運行的AI代理。

AI原生競爭者亦紛紛湧現。早前有消息指某領先AI公司正開發招聘解決方案,受消息影響,傳統同業股價單日即下跌2%至3%。

AI自動編程技術(Machine Coding)亦備受注目。微軟行政總裁表示,目前已有20%至30%的程式碼由AI生成,而其科技總監更預計,至2030年此比例將升至95%。這或促使企業可能從優先購買現成軟件,轉向優先自行開發解決方案,因AI令開發軟件變得更為簡單。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至今多家大型軟件公司在AI方面的直接收入仍相對有限,AI變現(monetization)成效未如理想,引起市場質疑這些企業能否迅速地應對轉型挑戰。

傳統軟件公司仍具優勢

儘管面對種種挑戰,我們認為傳統軟件企業仍擁有多項具競爭力的優勢。

首先,現有企業擁有專屬數據、穩固的客戶關係及完善的銷售渠道。他們早已成為企業工作流程的核心,並累積多年資料,有助開發具針對性的AI應用,較新興公司具有明顯優勢。

其次,目前可投入實際應用的AI技術仍有限。除了生成程式與自動化客服外,許多AI項目尚未大規模實現。領先企業亦坦言,代理型AI尚未準備好全面部署。在這段過渡期,傳統軟件企業將專注整合AI功能、調整收費模式及提升產品價值,而毋須放棄核心業務。

再者,核心企業系統——例如客戶關係管理、企業資源計劃及人力資源系統等——並非易於替代。企業在更換這類系統時極為審慎,特別着重安全性、合規性與問責機制,這些實際考量令他們傾向選擇有保障的現有服務供應商,而非貿然採用尚未成熟的新AI方案。

潛在機遇所在

數據基礎設施公司具備優勢。協助企業整理和管理資訊的公司,尤其是提供系統監控及可觀察性服務的供應商,均有望受惠於AI。這類公司普遍採用按使用量收費的模式,正好與AI推動下日益增加的數據處理與運算需求相符。

針對特定行業的垂直軟件亦值得關注。這些公司專注於為特定行業提供解決方案,如保險理賠或家居服務排程,具備深厚的行業知識與專屬的業務流程,非一般AI方案可輕易取代。這些公司亦掌握獨特的數據資料及擁有高轉換成本,有助建立競爭壁壘。

至於半導體設計軟件,則屬於一個具潛力的專項市場。隨着AI技術演進及半導體行業研發開支持續增加,半導體設計軟件用量預計將上升,以滿足高端晶片設計所需。

須審慎評估的風險領域

橫向應用軟件,即具跨行業、通用功能的軟件,或面對更直接的AI競爭。例如客戶服務平台與創意設計工具,因其屬潛在市場規模龐大、標準化程度高,新興AI初創企業較易切入。

整體而言,集中單一功能的「單點解決方案」(point solutions),例如電郵營銷或費用報銷處理系統,由於其進入門檻較低,將面對更大競爭壓力, AI有機會快速重塑市場格局。

展望未來

AI轉型對軟件行業的影響,值得投資者作出深入基本面分析。能善用AI加速自身產品發展的公司,或有機會迅速開拓新市場,有助抵消核心業務面臨的競爭壓力。任何重大的平台變革總有贏家與輸家。在未來18個月,傳統軟件公司將從承諾使用AI與投入研發AI,邁向實際的產品交付與營收實現,屆時市場格局將更加明朗,投資者亦可更明確地識別能在AI時代中脫穎而出的企業。

作者: 駿利亨德森投資環球科技及創新團隊投資組合經理Jonathan Cofsky及研究分析師Joe Goodwin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