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衝突影響全球小 凸顯經濟韌性
1973年贖罪日戰爭後,阿拉伯國家對西方實施石油禁運,引發油價暴漲約300%,從每桶3美元飆升至12美元。油價飆升推高生產和運輸成本,導致全球「滯脹」。美國消費物價指數(CPI)從1973年的6%升至1974年的11%。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美國經濟增長率從1973年的5.6%降至1974年的負0.5%,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約48%。
當時,全球經濟依賴重工業,能源成本佔比大,石油危機直接重創生產;相比之下,今回以伊衝突僅使油價上漲約7%。
全球能源結構多元化
全球能源結構多元化,可再生能源和頁岩油興起削弱了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美國等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及國際能源署的協調行動均有效緩衝波動。現代經濟向服務業和科技業傾斜,能源密集度降低,科技股受地緣政治影響較小。是次美股波動輕微,並迅速回穩。
回顧上世紀70年代,金融市場全球化程度低,資訊傳播緩慢,投資者易因地緣政治事件恐慌,導致市場劇烈波動。當時金融衍生品匱乏,缺乏對沖工具,加劇下跌壓力。
如今,市場高度全球化,資訊即時傳播,投資者可快速評估風險。演算法交易和豐富對沖工具穩定市場,資金迅速流向黃金、美元等避險資產,減輕了拋售壓力。
另外,70年代中東戰爭重塑全球地緣格局,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崛起掌控石油定價權,禁運和減產威脅西方經濟安全,引發長期能源危機和信心崩潰。
近年衝突如俄烏或以伊衝突多局限於區域,未演變為全球危機。現在以伊衝突被視為有限軍事行動,未影響霍爾木茲海峽等關鍵通道,國際外交努力避免局勢失控。
還有,70年代石油危機與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疊加,美元貶值加劇通脹。美國聯邦儲備局應對滯脹經驗不足,1974年利率高達13厘,重創股市和經濟。
如今,央行危機管理更成熟,貨幣政策靈活。現聯儲局維持相對寬鬆政策,七大工業國(G7)等協調行動減輕地緣政治衝擊。
記得70年代,香港作為新興金融中心受石油危機重創,通脹率逾15%,出口經濟因全球需求萎縮受挫,恒生指數下跌約60%。近年,香港市場更成熟,2025年因中東或台海局勢波動僅1至2%,得益於國際化及與全球科技、金融的緊密聯繫。
70年代石油危機因全球對能源依賴、市場不成熟、地緣政治後果深遠及政策不足,衝擊巨大。近年地緣政治事件多為區域性,能源結構多元化、市場適應性增強及政策協調有效,使影響顯著減弱。
全球及香港市場在演變中展現出更強的風險抵禦能力,凸顯經濟與金融體系的韌性。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