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幣反彈 提防大鱷割韭菜|格爾專欄
以比特幣礦企BitMine Immersion Tech(美股代號:BMNR)為例,公司近期宣布轉型為「以太坊財政型公司」,並快速累積高達56.6萬枚ETH,成為目前持幣最多的上市公司。
消息一出;加上ARK Invest(方舟投資)和Founders Fund等大機構入股的助攻,BitMine股價一星期暴升30倍至161美元。
然而,不到一個月,股價卻暴跌近八成,週一(7月28日)單日重挫11.78%、盤後再跌逾13%。這個殘酷的事實說明一件事:這些公司的股價上漲,並非來自基本面,而是來自市場對「以太幣題材」的短線炒作。
本質上,一間公司就算把所有資金都拿去買ETH,股價漲幅也應該與ETH價格同步上升。
慎防交智商稅
如果股價遠遠超出ETH的實際漲幅,那多出來的部分,就是炒作溢價,也就是所謂的「智商稅」。
這樣的模式,與過去比特幣熱潮中的「微策略效應」如出一轍。
投資者希望透過股票間接參與幣價上漲,卻忽略了上市公司本身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管理不善,甚至是刻意炒高股價以利增發、套利或高位套現等操作。
以BitMine為例,即便由華爾街名人Tom Lee擔任董事會主席、Cathie Wood入股、目標喊出「持有全球5% ETH」,這些都無法掩蓋一個事實——它本質仍是一間初期轉型、尚未有穩定收益模式的新創公司。
單靠儲幣非長期價值證明
事實上,單靠「儲幣」,並不能證明其長期價值。
Tom Lee雖然以預測準確與對加密資產的長期信心聞名,但連他也承認:市場不會因為某人的看法而改變走勢。股價反映的是資金流向與市場心理,而非願景。
所以,如果讀者真的看好以太幣,最穩健的方式,不是買這些「以幣為題材」的股票,而是直接買入以太幣本身,或者選擇具合規基礎、由大型資管公司推出的ETH現貨交易所買賣基金(ETF)。
對散戶而言,與其追炒概念股,不如回歸理性,用穩健方式參與這場區塊鏈資產的長線成長。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