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 手動寫code

長期依賴低薪印度人手動寫Code︳AI新創Builder.ai被爆「全是人工、沒有智慧」宣告破產

投資

廣告

英國AI新創Builder.ai曾獲微軟(MSFT)、卡達主權基金(QIA)及軟銀青睞,估值一度達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以「讓軟體開發像點披薩一樣簡單」為口號,聲稱透過AI平台Builder Studio及虛擬助理「Natasha」讓非技術人士也能開發應用程式。然而,公司實際上幾乎無AI技術,依賴印度外包工程師手動撰寫程式碼,被譏為「全是人工,沒有智慧」。

2019年《華爾街日報》已揭露其技術造假,指出平台僅用老舊決策樹演算法,大部分工作由人工完成。2025年2月,創辦人Sachin Dev Duggal辭去CEO職位,由前亞馬遜高管Manpreet Ratia接任,試圖挽救局面。但5月,債權人Viola Credit因違約扣押公司3700萬美元(約2.89億港元)現金,僅剩500萬美元(約3900萬港元),最終於5月20日宣布破產清算,結束8年運營。

財務造假與資金危機

Builder.ai向投資者虛報財務數據,2024年聲稱收入2.2億美元,實際僅5500萬美元,誇大近三倍,導致估值虛高。2024年10月,公司向Viola Credit等貸方借款5000萬美元,但因隱瞞財務狀況違反契約,2025年5月被扣押資金。公司尚欠亞馬遜8500萬美元(約6.63億港元)、微軟3000萬美元(約2.34億港元),微軟曾將其整合至Azure雲端服務,損失慘重。破產後,公司裁員超1500人,客戶(多為中小企)蒙受損失,部分人稱「花6.5萬美元,什麼也沒建成」。

技術真相與用戶體驗

Builder.ai聲稱的AI技術實為幌子,前員工在Reddit論壇爆料,公司長期以低薪印度工程師(時薪約3-5美元)代替AI,模組化程式碼漏洞百出,無法修改,常導致專案延誤或失敗。用戶反映平台體驗差,功能不全,與宣傳不符。業界人士質疑,其技術水平甚至不如「會用搜尋引擎的實習生」,暴露AI在程式開發中的局限性。

創辦人背景與爭議

Sachin Dev Duggal被譽為「科技奇才」,14歲組裝電腦,17歲為德意志銀行設計交易系統,21歲創辦雲端公司Nivio,2016年與Saurabh Dhoot創辦Builder.ai。兩人融資超4.5億美元(約35億港元),2023年完成2.5億美元D輪融資。然而,Duggal被指為騙局核心人物,2024年被印度執法機關調查與Videocon相關的洗錢案,Dhoot則涉貸款詐欺,進一步動搖投資者信心。

Builder.ai事件凸顯「AI洗白」危機,許多新創誇大技術能力以吸金,誤導投資者。微軟、軟銀等巨頭未進行嚴格技術盡調,顯示AI投資泡沫風險。

核心資料表

項目 詳情
估值 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
融資總額 4.5億美元(約35億港元)
破產時間 2025年5月20日
技術真相 人工為主,老舊決策樹演算法
欠款 亞馬遜8500萬美元,微軟3000萬美元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