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疲軟 金價可繼續向上
港股方面,恒生指數明顯地比美股大市更弱,不但顯著低於20天線,其實亦已經跌穿了50天線。
不過,上週五的TACO後,夜期已大幅反彈,算是比較好的消息,但本週一(20日)高開的話,有一定機會被資金減倉拖累,畢竟技術上仍偏弱勢,而且早前亦已累積一定升幅。預計短期內來回波動的情況還是比較高。
單看指數其實未能完全反映市場狀況,投資者還需要看看市場領先股的表現。
科技七雄反彈無力
以科技七雄(Mag 7)為例,除了Alphabet(美股代號:GOOGL)及Tesla(美股代號:
TSLA)外,全數股價均在20天線以下;亞馬遜(Amazon,美股代號:AMZN)及Meta Platforms(美股代號:META)更是早已低於50天線。
人工智能(AI)的領軍者輝達(Nvidia,美股代號:NVDA)遇到TACO的反彈亦是無力,即使上週五又TACO了,股價仍是處於10月10日的低位。
資金在近幾週,幾乎都只集中去炒作最投機性、最不賺錢的那些公司,像是稀土股、量子電腦股、核電股,例如MP Materials(美股代號:MP)、IonQ(美股代號:IONQ)、Rigetti Computing(美股代號:RGTI)、Oklo(美股代號:OKLO)。
當中還有一些根本就是細價股,Critical Metals(美股代號:CRML)、Trilogy Metals(美股代號:TMQ)。而它們本週股價均有集體回落的跡象。
筆者可以看到回調的情況已慢慢擴散,由大型股,到中型股,到細價股,以及到最投機性的主題股。基本上,全數都已轉弱。
當然,不是所有股票都弱,像美國超微公司(AMD,美股代號:AMD)和Intel(美股代號:INTC)就不弱了,但是整體而言,讀者可以看到轉弱勢頭已開始擴散。
一直以來,黃金在寬鬆預期的情況下都有較好表現。像是2008年及2010年的量化寛鬆政策(QE),直至2013年縮減買債預期而開始回吐。
黃金避險功能沒變差
2020年的QE,金價全年也上升了約25%;但與此同時、比特幣(Bitcoin)在2020年全年約上升超過300%。對比之下,比特幣明顯比黃金強太多,因此,那時愈來愈多人認為比特幣已取代了黃金。
可是,他們卻忽視了作為避險作用,黃金的避險功能其實並沒有變差。比特幣在2020年的大漲,取決更多在風險因素而多於避險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根據比特幣的「四年週期定律」,其實將在今年10月到達本週期頂點,恰好剛剛就出現了爆倉事件。
因此,不久的未來,或許就會看到金價繼續上升;而加密貨幣下跌的情況。
另一個更有趣的事是,原來經過今輪金價上升後,黃金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美股代號:
GLD)自於2004年11月推出以來,其793%的總回報已超越了標普500指數ETF(美股代號:
SPY)的722%(含股息再投資)總回報。
GLD從2017年起一直落後於SPY,但今年證明了所謂「避險」資產的升值能力,甚至比有股息的指數投資更好。
宏觀邏輯上,黃金應該仍然有能力持續向上。不過,也不代表可以完全避免短期震盪,尤其是目前黃金交易開始擁擠,慢慢有了點「迷因資產」味道的時候。
已故知名投資人Jim Simons曾說過,一個有關金價大升後見頂的故事,那時人們正是在金舖排起隊來,把金器拿去回收。而筆者早幾天經過老鋪黃金(06181)旗下店舖,也看到很多人在排隊,情景好像似曾相識。
不過,今天國家級大戶仍在買金的情況下,例如中央已連續第11個月購買黃金,黃金繼續收入大戶袋中,好像又不用太擔心?
總括而言,大市有點轉弱的勢頭,壞消息亦開始愈來愈多,像是中美關係、美國地區銀行「爆雷」、更多機構指出人工智能(AI)有泡沫等。而且,美股估值目前也偏高。可以看到,即使要大市下跌不會欠缺催化劑。
當然,現時美股的大型科技公司的產品出色,護城河夠深,兼具優秀的獲利能力及成長潛力,難言它們不能撐起偏高的估值,更何況AI改變世界的願景亦未有改變,所以也不能說大市已經不能再升。
黃金方面,則是已經有點擁擠的味道,但宏觀邏輯上沒改變,仍然是優秀的避險資產。
防守性股看高一線
因此,既然高風險股票轉弱,而黃金處於熱熾的情況下,接下來資金要流動的話,可能就會繼續在黃金類,或流向防守性較強的公用股或收息股。
像是中國神華(01088)、粵海投資(00270)、廣深鐵路股份(00525)、港鐵公司(00066)、香港中華煤氣(00003),這些公司最近股價也表現不錯。讀者可以多加留意,暫時以穩健為先。
黃金方面,筆者建議可繼續留意紫金黃金國際(02259)、招金礦業(01818)、靈寶黃金(03330)、
中國罕王(03788)、黃金ETF SPDR Gold Shares(美股代號:GLD)等。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