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理財部署 前中後期策略各不同|封面故事
在仍然有工作、擁有穩定收入的時候,應該預留足夠的緊急備用金,用來支付每月必須的日常開支,包括租金、管理費、水電煤費、保險費、飲食、交通、電話費、小朋友學費等。若然沒有買醫療保險,還要額外預留應急的醫療開支。
失業前的預防部署
有些人提議應預留三至六個月緊急備用金,但在當前失業率上升的經濟環境下,或有機會失業超過半年,所以流動資金預留六至九個月也不過份。
惟預留太多則令資金失去增值的機會,所以不建議留超過一年期的緊急備用金。
這些資金不一定是現金,而是可短時間內變現的資產,例如貨幣市場基金(Money Market Fund)或是儲蓄保單內的現金紅利戶口等。
這些資產在變現後,資金一般在一星期內可以返還戶口,而變現時又不會出現虧損。
反而定期存款由於有鎖定期限,提前提取會有罰息;而股票、債券等資產,緊急賣出時有機會錄得虧損,故一般不會列入緊急備用金之列。
假如認為自己是被裁的「高危族」,更應該做更多的準備。一些消費性合約如健身會籍、串流平台訂閱服務等,可先取消自動續約,改為逐次付費,有需要時便可馬上終止服務;續約時也不應有太長年期的合約。
倘若大家財務上有槓桿,便要積極減債,例如有私人貸款或信用卡卡數,可先找清,以防在沒收入時增加不必要的財務負擔。
值得一提的是,若出於未雨綢繆心態而買保險,宜選一些較短供款年期的計劃。現時有些保險公司會有「保費假期」甚至「失業保障」,可延後供款,這些功能在失業時便大派用場。
當然,財力足夠的話,這階段宜部署一些有穩定現金流的投資,例如債券、年金、高息公用股等,好讓在失業時也能有被動收入。
失業初期 積極管理現金流
若裁員真的發生,心理上的打擊無可避免,財務上也必須果斷地調節。在沒有收入下,節流與開源是無可避免之事。
失業初期應盡快節省不必要的開銷,尤其是奢侈的開支,例如不去旅行、不買名牌等。減少一次旅行,隨時抵得上一個月的伙食費。
其次,可以改變生活習慣,例如減少外出用餐,盡量多在家煮食;不坐的士改乘公共交通工具等。
家中有一些長期沒用的東西,也可考慮在二手市場變賣,一來可以幫自己「斷捨離」,令家中有更多的生活空間;二來又可以開源,增加一些收入。
若然要進一步開源,可考慮利用空檔時間做兼職,補充現金流。
事實上,現今社會有不少新興「兼職」,入場門檻不高,甚至有些是零成本,而且時間彈性,例如Uber司機、外賣送餐員等。
甚至可以開設YouTube頻道,將自己的專長或專業知識製成影片,不單可賺取廣告分成,更有機會建立個人品牌;或是開設網店,發展另一門事業。
失業持久戰 資產變現的階梯
假使不幸失業一段長時期,手上的應急資金已用去大部分,就必須啟動資產變現程序,來填補未來資金所需。
變賣資產亦要講求次序,先賣流動性最高、交易成本最低的資產,然後才是流動性低的資產。
首先,可以變賣的流動資產是股票、債券、基金等金融資產,策略不是「恐慌性拋售」,而是「有紀律地撤退」。
例如優先賣出已獲利、非核心的持股;保留核心的、具長遠價值的藍籌股作為最後防線。
由於這些資產需要等待合適的出貨時機,所以宜在應急資金只剩下最少三個月時便要行動。
不少港人會買儲蓄保險,若保單滾存年期夠長,當中會有一定的現金價值,也可考慮提取。
保單的現金價值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即時提取的現金紅利;另一類則是要退保時才可領取,這包括保單的保證現金價值及終期紅利。
由於提取後者會影響保單的價值,日後資金滾存速度或許會較慢,所以一般會先提取現金紅利,不夠時才提取終期紅利。
除此之外,投保人還可選擇保單貸款,就是以保單的現金價值作抵押,向保險公司貸款。
好處是不會影響保單價值;缺點是要支付利息,息率也不低,可達5厘至8厘。只作短期應急尚可,長期的利息開支則反而成為財務負擔。
在眾多資產中,物業的流動性最低,變現時間亦最長,所以絕對是最後防線。
但要留意,物業放售時間不宜等到流動資產快要耗盡時才進行,因為由放售到成交最少三個月;長達半年,遠水難救近火。一旦決定賣樓,要提早最少三個月部署。
另外,已供斷的自住樓不宜隨便變賣,皆因租金通常佔支出比例最大,讀者在退休時亦可用透過逆按揭賺取現金流。除非真的山窮水盡;否則,自住樓宜直到「最後一刻」才變賣。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