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鄧普頓:標普年底挑戰6,800點 亞太成長動能強勁
美國勞工統計局本週三(9月7日)發布的報告顯示,8月PPI按月下降0.1%,預估為升0.3%,是四個月來首見。
通脹壓力放緩,強化聯儲局減息預期,推動股市上漲。週三收市,標普500指數上升19點或0.3%至6,532點、納指升6點至21,886點;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220點或0.5%,至45,490點。
陳夏儀提及美國減息利好股市,故預計標準普爾500指數有機會在年尾達到6,400至6,800點。
她認為,美股的不確定性,已因特朗普貿易政策逐步明朗化而下降,預計對外關稅主要徘徊在10%到20%之間,至於中國所徵收的稅務可能會在40%以下。
亞洲市場估值便宜
鄧普頓環球股票團隊基金經理卓兆源指出,亞洲市場結構上包含了大約52%的發展中國家、48%的已開發國家,因此兼具發展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特徵。
正因如此,區內既有內需驅動的公司,也有放眼全球的跨國企業,為選股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加上亞洲市場估值相對便宜,亦是一個優勢,「亞洲區的市盈率是14倍,但是如果你看看全球是19倍,美國是21倍。」卓兆源指。
他指出,不同國家各自有其投資主題。雖然日本在過去30年來一直受通縮困擾,但如今這一局面已經結束,通脹回歸使企業重新獲得不俗的議價能力。
同時,企業改革推動交叉持股的瓦解,釋放出大量資本,得以用於派息、投資甚至併購,帶來基本上的轉變。
至於南韓與台灣,則是全球IT供應鏈的重要樞紐。他舉例說,如今許多AI產品最終都要經過台灣晶圓廠整理,搭配韓國的記憶晶片,再由台灣下游公司組裝伺服器,最後供應給美國的科技巨頭,「所以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板塊。」
而在南半球,澳洲與紐西蘭雖被視為成熟市場,卻仍有其獨特之處。他提到,「buy-now-pay-later」的金融創新概念,正是源自澳洲。東盟國家則展現強勁的消費增長,並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印度更是亞洲最具人口優勢的市場之一。

中港市場環境向好
談到內地與香港,他坦言過去三年股市表現平平,但近期已有回暖跡象,背後原因在於估值並不昂貴;加上政策逐漸獲得市場認同。
他透露香港市場的估值合理:「過往10年的估值約介乎約7倍至13倍;現在市場是10.8倍至
11倍,都是中間範圍,即是10年平均是10.4倍,所以估值上都是可以的。」加上近期政策略有改善,市場環境正在向好。
被問及中國機械人產業與生物科技板塊的前景時,陳夏儀認為政策環境已較以往寬鬆,對私營部門更為有利。
她指出,隨着中國及亞太地區走向科技化與自動化,相關趨勢仍會持續。
卓兆源補充,人工智能的發展已不限於中港市場,而是遍及全亞洲。「南韓、日本、甚至乎台灣都在發展AI。」他強調,AI帶來的最大需求在於運算,而這正是北亞企業的重要投資機會。
生物科技注意估值
談到生物科技股,卓兆源指出,行業的快速發展確實帶來了結構性機遇。他說:「因為你會看到,美國方面在2026、2027年有一個付款的高峰期,很多研發管線的開發者,都是在內地完成,因為當地的成本比較低,所以這本身就有一個結構性的優勢。」
生物醫藥概念股今年熱炒,根據恒生指數公司網誌於8月29日披露,醫療保健業在年內(截至8月底)錄得逾91%的升幅,是同期恒生綜合指數中12個行業指數中表現最佳。
然而,他提醒市場不要忽視估值風險,因為很多估值,都是把未來還沒有發生的機會提前算了進去。他強調,這是合理的,但認為投資者還是要多加注意。
除了整體市場展望外,卓兆源也談到具體板塊的機遇。他指出,中國互聯網龍頭的估值已具吸引力。
他以騰訊控股(00700)為例,現在市盈率是18倍,但查看過往10年的範圍是12倍至38倍。「會否回到以前的高位?沒有人知道,但是我們從價值投資的角度來看,至少現時的估值並不是這麼高,所以誤差空間(margin of error)相對較大。我覺得可能還有機會可以留意。」
另一方面,他對銀行股同樣抱持積極態度。他分析,若進入減息週期,將利好銀行的財富管理相關產品,使其非利息收入增加,進而支撐盈利。
此外,多家銀行積極推行股份回購計劃並維持高派息水平,「譬如滙豐控股(00005),另外其他銀行也有相當可觀的股息和回購計劃,所以估計總股東回報(total shareholder return)在短期內亦會相當明顯。」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