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衛上市 須關注私募︳徐風專欄
一般散戶雖然無法像股神「買晒」成間保險公司,但卻有眾多保險股供選擇,賺取保險金的投資,以及分享保險利潤,與巴郡的賺錢模式相似。
保險股在市場預期息率下跌之時,往往給予投資者穩健的回報。
近期,李澤楷控股的保險公司富衛集團(01828)即將公開招股(IPO)上市,並宣布阿布扎比主權基金Mubadala Capital成為基石投資者之一。
公司自2013年2月李澤楷向荷蘭國際集團(ING)收購港澳及泰國保險業務,並改名為富衛後,便多次籍併購壯大東南亞業務,成為港澳、日本及東南亞的主要保險公司之一。
面對估值下降問題
2024年業績轉虧為盈,稅後營運利潤達4.63億美元,較2023年增加28.6%,並首次實現正營運現金流量。
今年首季富衛新業務價值更按年增31.9%,由2.15億美元升至2.87億美元,更跑贏亞太區龍頭保險公司友邦保險(01299)的13%,可見富衛的高速增長動力。
不過,富衛招股之路可謂一波三折。
2024年初曾有報道指出,富衛有意尋求超過100億美元的估值出售股份,但未能成事。
近期招股表明上市後市值僅61億美元,可謂「打個六折」。
不過需要注意,自2022年初俄烏戰爭推動環球通脹急升,各國大幅加息應對,令股票及債券價值均急劇下跌,也代表保險公司持有的投資產品,將出現潛在賬面損失,在業績公布時需要進行減值,導致利潤轉差,最終影響股價表現。
故此,整個中港及東南亞地區的保險同業,同樣面對估值下降問題。
對富衛而言,更重要的是在2021年底曾引入私募基金融資14.25億美元,兼放棄在美國上市。
據招股書披露,這批私募基金的「發售價溢價」達到286%,即私募基金取得的富衛股票,價格高出富衛IPO時的股票接近兩倍,可見即使是專業的私募基金,也無法預計其後數年全球經濟動盪,並對保險業估值造成沉重打擊。
由於上述私募基金融資不設禁售期,富衛IPO令私募基金有機會離場,但需要承受約六至七成的損失,脫手難度較大。
然而,對於有意抽IPO的投資者來說,則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甚少企業IPO招股價比上市前融資價格低一截,意味投資者有執平貨機會,安全系數或許會高一點。
甚至有機會在上市之初,因私募基金無意「掟貨」及基石投資者「鎖住」近半新股,令富衛「貨乾」而炒高,一切皆有可能。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