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 資料圖片

富豪投資大法學不來|李聲揚專欄

投資

廣告

為何你不應/不能/不會像有錢人一樣投資?很簡單,因為你不是有錢人。「郭富城失去了一切」是一代潮語,及後還有「馬雲的最新的投資令各專家無語,各大行無言」,最新則是「AI何超瓊」,介紹賺100倍的投資。

固然這些都是騙局,但騙徒最了解人性。為何這些故事,全都找「名人」代言?很簡單,因為大多數人根本沒有獨立思考,是人云亦云,篤信權威。香港人總覺得,成功人士或有錢人,就一定懂得如何投資。然後名人又會無私免費分享,然後你只要抄功課,就可以發達。雖然筆者不知道,為何有人覺得郭富城是金融專家。

大家就總是覺得,富豪總是有些必殺技,只要自己照抄,就能夠發達。不過,明明傳記或訪談中,不少名人都無私分享。《畢菲特給股東的信》免費任你睇。但富豪教大家勤力,專注,有耐性,卻沒有人想聽。

筆者不要聽這些!富豪一定是收埋幾招絕招不教我——但然後他們又覺得,那些網上的內容農場,或者微信女,或者收你幾萬元的甚麼大師,卻懂得這些絕招——然後就是「瑞士山區肺」一樣,自己賺夠了,讓給你賺。

富豪如何投資?其實不複雜。問題是,你根本學不到,因為你不是富豪。有人以為是因為有些「超級產品」,散戶買不到。這說法不能說是全錯(稍後會解釋)。但也正應驗了上一段的講法:你不是富豪,有些機會就不是你的。

實際上的玩法,是KOL或金融機構,會對你說:「以前這些產品只是富豪才可以玩,現在益埋你。」細心一想,如果真有富豪專用的神秘產品,為何現在要益你?況且,銀行賣些有毒產品去坑富豪,大家也聽過不少。

投資自己公司

富豪投資甚麼?根本不複雜。第一種,當然就是投資自己的公司,這也是絕大多數富豪成功之道。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Oracle(美股代號:ORCL)創辦人LarryEllison,亞馬遜(AMAZON,美股代號:AMZ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Meta Platforms(美股代號:META)行政總裁Mark Zuckerberg,絕大多數身家,就是來自自己的公司。

馬斯克和Larry Ellison成為世界首富,並不是眼光好準買了隻meme股,也不是投行讓他們買神奇產品而你無份,更不是他們有甚麼妙計理財——他們成為首富
,就是因為自己的公司升了N倍。固然,讀者也可以買Tesla和Oracle,但你可以識股於微時,在人人睇淡公司時買嗎?即使你有如此眼光,但又是否可以不離不棄?

Tesla和Oracle 升N倍的過程中,也有無數多次20%或50%的回調。如果你「緊守止蝕」,根本就不會賺N倍。要不你自己搞一間Tesla,但你又沒有如此能力。

另外有些富豪,理財方法更簡單:買悶到不能的東西。有些東亞富豪,就只是買樓買樓再買樓,你也可以買呀!有些性格古怪的,甚至只做定期,反正每年收1%利息都夠食過世。

世上最富有的家族,不是甚麼羅富齊,而是沃爾瑪(Walmart,美股代號:WMT)的Walton 家族。除了自己公司外,他們的錢買甚麼?買交易所買賣基金(ETF)。

你心想,是不是那些又covered call又馬鞍又豬蹄的策略?還是升市時買3倍槓桿,跌市時反手造淡?全部都不是,他們的金錢,就是買Vanguard S&P 500 ETF (美股代號:VOO),買 iShares Core MSCI International Developed Mkt ETF(美股代號:IDEV)這些大路東西。

讀者心想,超,我都識啦。對!根本沒有甚麼秘密,富豪就就是如此理財,你可以照跟呀!為何不跟?

水平較高的讀者,會明白原因。你有幾百億身家,當然可以造定期存款啦,每年回報1厘都是天文數字。同樣地,Walton家族當然可以買大路 ETF,預一年8%回報。因為他們已經是超級富豪,最緊要stay rich。

於是有些人就認為,富豪有錢,當然可以一年8%,但自己沒有錢,就一定要博。真的嗎?但,誰說博就會成功?馬會投注站,澳門賭場,全部都是這些「博一博,單車變摩托」的賭仔,但你會學嗎?明明又是你說要學富豪,人家已經無私相授,但你又不想跟。

最後,其實不少富豪都造槓桿。Larry Ellison抵押了不少Oracle股票;Mark Zuckerberg買樓也問銀行借錢(你沒有看錯)。你又要不要有樣學樣?可是人家身家豐厚,做槓桿不是要發達,而是不希望減持自己公司股權,銀行也樂於支持。

閣下就走去買meme股借到盡,然後一個20%的跌浪,即時被人斬倉。當中就是富豪和你的分別。

所以是真的,富豪投資大法,你學不來,也不想學。正如你向吳彥祖討教如何約女仔,他也會告訴你:「就開口約呀,我每次都成功。」你問美斯、C朗如何踢波,他也會告訴你「很容易呀,一推就過。」但你不是吳彥祖,也不是美斯、C朗。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