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科技巨頭

科技巨頭集體加碼 AI投資進入「債務驅動」時代︳封面故事

投資

廣告

在人工智能(AI)熱潮推動下,全球科技巨頭正步入一個以算力和資本支出為核心的新週期。輝達(Nvidia,美股代號:NVDA)市值突破50,000億美元,成為首家跨越該里程碑的晶片企業;蘋果公司(Apple,美股代號:AAPL)與微軟(Microsoft,美股代號:MSFT)亦同登40,000億美元關口;「美股七雄」(蘋果、Alphabet(美股代號:GOOGL)、亞馬遜(Amazon,美股代號:AMZN)、Meta Platforms(美股代號:META)、微軟、輝達、Tesla(美股代號:TSLA))合計已佔標準普爾500指數總市值近四成,其單日波動足以牽動全球股市方向。

AI熱潮帶動的估值膨脹不僅反映於股價,更體現在資本開支(CapEx)的爆發性增長。Alphabet、Microsoft、Meta與亞馬遜相繼宣布大幅提高年度投資額,重點投向晶片設計、數據中心擴建與雲端基礎設施。
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這場「AI軍備競賽」已演變為跨國規模的資本消耗戰。若AI商業化速度不及預期,估值體系勢將重估,而2026年將成為檢驗投資成果的關鍵節點。
過去十年,矽谷巨頭以充沛現金支撐增長,審慎控制負債;但如今,AI的資金需求正推動企業從「現金堆疊」轉向「債務驅動」。
分析師指出,這種轉變象徵行業的成熟與風險共存:一方面,融資擴張確保技術領先與規模優勢;另一方面,也放大了現金流壓力與市場波動風險。

AI終迎債務時代

年初至今,甲骨文(Oracle,美股代號:ORCL)、Meta與Alphabet相繼發行數十億美元債券,成為AI投資浪潮的新資金來源。
Meta於10月發行300億美元債券,名義雖為「一般企業用途」,但市場普遍解讀為AI與數據中心投入;甲骨文則啟動總額380億美元的AI基礎設施融資,創下行業紀錄。
Alphabet於今年曾兩度進軍歐洲債券市場,集資規模合計逾100億歐元,用以支撐其高達930億美元的人工智能與雲端基礎設施投資計劃。該公司於上半年首度發行67.5億歐元債券,獲投資者熱烈認購,成功建立穩定的歐洲機構投資者基礎。

下半年再回歐洲債市,Alphabet推出規模約35億美元(約30億歐元)的多期債券,期限從三年至39年不等,利率區間介乎於中期互換利率加60至190個基點之間。
憑藉「Aa2/AA+」信貸評級與強勁現金流,Alphabet得以在市場鎖定長期低成本資金。
本次發行由高盛、滙豐與摩根大通擔任主承銷行,巴黎銀行、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及德意志銀行共同參與承銷。市場普遍預期該筆債券將再度超額認購,進一步鞏固Alphabet在全球債券市場的地位。
彭博指出,這不僅是單純的資金操作,更象徵科技產業邁入「外部融資驅動AI擴張」的新階段,即企業在維持穩健現金流的同時,積極透過債務工具延展資本槓桿,以確保在高強度算力競賽中保持領先。

而Meta則以防守姿態面對現金壓力。其CapEx/OCF(資本支出對營運現金流)比例達64.6%,在四大企業中居高。
Meta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直言,即使「過度投資」導致折舊與短期虧損,公司亦會堅持長期主義,將時間與現金流轉化為技術護城河。
Meta預計今年資本支出將達720億美元,投入重點包括晶片研發與數據中心建設。透過發債補充流動性,Meta在資本市場與自由現金流之間建立「雙重保障」,以支撐這場高成本的長線投資戰。

估值高企與泡沫陰影

隨著AI投資熱潮席捲全球,市場對估值過熱的警號亦日益關注。「美股七雄」在標普500指數的漲幅貢獻率高達42%,AI估值泡沫的外溢效應,已延伸至亞洲市場。

根據《金融時報》統計,今年亞洲主要股指的漲幅幾乎被少數AI概念股主導。香港恒生指數中,僅六間科技企業如阿里巴巴(09988)、小米集團(01810)及快手(01024)等已貢獻逾一半漲幅;南韓市場則有兩檔AI相關股票貢獻約40%的升幅;台積電(美股代號:TSM)亦推動台灣大盤上漲逾五成。
全球AI概念股的估值確實驚人。截至週五(7日)中國AI晶片商寒武紀科技的歷史市盈率(PE)為負數;中芯國際(00981)亦達156倍,遠超輝達的57倍與台積電(美股代號:TSM)的41倍。
雖然部分分析師認為,這反映了新興科技的成長潛力與結構性變化,但市場亦憂慮,若美國AI股修正,亞洲市場將同步受創。

投資者普遍認為,這波AI投資潮已帶有典型的泡沫特徵——估值集中、資金單向流入、題材驅動強於盈利實質。
換言之,「AI經濟」正在重演2000年網路泡沫的影子,只是主角換成了生成式AI與晶片運算力。

封面故事 科技巨頭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AI泡沫不會出現

不過,「AI泡沫」的說法或許過於悲觀。與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互聯網泡沫相比,現今的AI投資具備更明確的基礎設施利用率與即時回報。當年美國鋪設的大量光纖網絡中,近九成被閒置為「暗纖」(dark fiber),資金投入遠超實際需求。
而在AI時代,情況恰恰相反,每一顆GPU幾乎在出廠時便已被預訂並立即投入運行。市場上沒有「閒置GPU」,反而頻現「過熱運轉」的現象,顯示出運算需求的真實與迫切。
以輝達為例,該公司掌握全球約八成的AI加速晶片市佔率。每批GPU出貨即被雲端巨頭如Microsoft、亞馬遜與Google搶購,用於模型訓練、搜尋引擎及雲端運算等實際應用。

高盛估計,到2030年全球AI基礎設施支出將達30,000億至40,000億美元;麥肯錫則預測全球數據中心投資將超過67,000億美元。與「概念驅動」的網絡泡沫不同,當前AI基建的投入伴隨立即的現金流回收,呈現明確的資本回報率。
此外,目前AI領軍企業的估值,亦低於當年互聯網時代的極端水平。1999年的科技股市盈率動輒達150至180倍;而現時AI龍頭如輝達約為60倍,整體行業平均約40倍。
部分企業的AI投資已錄得正向資本回報。AI的基礎建設具備「高利用、強現金流、低閒置」特徵,正是區隔泡沫與成長市場的根本差異。

AI資本開支進入歷史高點

在最新一輪財報季中,四大科技巨頭的表態幾乎一致:人工智能投資只會愈來愈大。
Alphabet、Meta、微軟與亞馬遜均上調資本開支指引,合計年度支出預計超過3,800億美元,刷新歷史新高。
這不僅意味著AI基礎設施建設已進入密集階段,也顯示企業普遍認為運算需求仍遠未觸頂。
Alphabet將年度資本開支預期,上修至910億至930億美元,高於原先的750億至850億美元區間;微軟財務總監Amy Hood亦在電話會議上指2026會計年度CapEx增速將重新加快,全年支出或達940億美元,遠高於去年645億美元。

亞馬遜則在AWS業績強勁帶動下,今年資本開支約1,250億美元,高於原先預測的1,180億美元。Meta雖然調低上限,將全年支出指引收窄至700億至720億美元,但仍屬高強度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四家公司對AI的形容正逐漸不同起來。
亞馬遜明確指出AI投資,將帶來「長期且強勁的資本報酬率」;Alphabet以穩健現金流維持擴張,股價隨之上漲約2.5%;微軟雖業績超預期,股價卻因投資規模過大而下跌3%。
Meta則在市場對其大額支出存疑下,績後單日重挫11%。這一輪財報反應凸顯出市場對AI投資的「兩難心態」,既認同其長期潛能,又警惕現金流短期承壓。

AI投資現已從概念期進入執行期,企業競逐的焦點不再是「是否投資」,而是「投多少、回多久」。
隨著各大雲端與運算服務商加速擴建資料中心,AI資本週期已明確轉入第三年,而這場投資競賽的成本曲線,才剛剛開始被真正攤開。

AI成本現金化

在龐大投入與高估值的背後,科技巨頭正嘗試將AI成本轉化為可持續的現金流。
Microsoft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公司單季資本支出達349億美元,CapEx/OCF比例高達77.5%,為維持AI競爭力投入大量現金流。
同時,Microsoft透過訂閱制度回收成本,逐步將AI功能整合至核心產品。

Microsoft 365的多數訂閱層級,已經內建Copilot AI功能,新推出的「Microsoft 365尊享版」月費為19.99美元,將Copilot Pro與Microsoft 365套裝綁售。
表面上是「功能升級」,實際上是將GPU集群的耗電與維護成本分散至用戶。這種模式令現金流更可預測,亦讓高昂的AI運算成本得以長期攤銷。

時間會證明AI泡沫與實質成長

AI熱潮的推動力與風險正在並行發酵。短期而言,AI基建支出將繼續拉動半導體、雲端運算及資料中心需求;但中長期的估值壓力與融資成本上升,已成為科技巨頭共同面臨的挑戰。

投資界普遍認為,AI投資現階段兼具「結構性成長」與「泡沫成分」。
一方面,算力、模型與應用正重塑產業鏈結構;另一方面,過度集中與資金流入使市場承受脆弱性。
法國興業銀行的報告指出:「AI不再只是美國的熱潮,而是一場全球資本的同頻震盪。」
當估值高漲與債務槓桿並行,AI投資的可持續性將取決於兩個核心變數:其一,能否在商業應用上建立穩定現金流;其二,能否在能源與硬體成本上尋得效率平衡。
未來兩年,這場資金驅動的科技革命,將從「想像力」回歸「現金流現實」。

封面故事 科技巨頭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