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ai潮 醞釀債巿

小心AI潮 醞釀債巿爆破泡沫

投資

廣告

當美國聯邦儲備局接連減息,美國長債收益率卻異常堅挺,這反常現象背後,或正揭示一場由人工智能(AI)革命驅動的潛在債市風暴正在醞釀。傳奇投資人Michael Burry大舉沽空輝達(Nvidia,美股代號:NVDA)與Palantir(美股代號:PLTR),「股神」巴菲特旗下巴郡(美股代號:BRK.A)持有現金規模創歷史新高,這些市場先行者的布局,彷彿在對當前AI狂熱與債市脆弱性發出無聲警報。

傳統利率理論中,央行減息應壓低長債收益率,但此次美債市場的異常表現,根源在於供給面發生了結構性轉變。
為搶佔AI時代制高點,美國科技企業正掀起史上最大規模的融資浪潮。僅2024年上半年,科技公司通過發行公司債籌集的資金就較去年同期增長逾40%,這些新增債券湧入市場,徹底改變了債券供需平衡。

貨幣政策轉向寬鬆

更關鍵的是,政府為支持AI基礎設施建設與本土晶片製造,同樣大幅增加國債發行。當債券供給增速遠超市場吸收能力,即便聯儲局釋放流動性,也難以抵銷這種結構性壓力。
這形成弔詭的市場景象:貨幣政策轉向寬鬆,長端利率卻因AI驅動的供給衝擊而居高不下。

曾沽空次按債券而成名的基金經理Michael Burry選擇在此時沽空輝達與Palantir,本質上是對AI商業化進程的質疑。
當前,AI企業的估值建立在對未來現金流的極度樂觀預期上,這種預期同時支撐著它們大舉發債的融資能力。
然而,當AI應用的變現速度不及預期,或如Burry所判斷的出現「AI泡沫2.0」,企業營收將難以覆蓋日益沉重的債務成本。
這種風險已初現端倪:部分過早押注AI轉型的傳統企業,開始出現投資回報率低於融資成本的困境。一旦更多企業財報證實AI投資無法產生預期收益,公司債市場將面臨系統性重估。被評為投資級的「AI概念債」可能遭大規模降級,觸發機構投資者強制拋售,引發流動性危機。

與此同時,巴菲特坐擁創紀錄的1,890億美元現金儲備,這與其說是「找不到投資標的」,不如解讀為對潛在市場動盪的戰略性防禦。
龐大現金儲備,使巴郡能在債市危機爆發時,以極低價格收購優質資產,或為陷入流動性困境的企業提供融資(如2008年金融危機時對高盛的操作)。
這種布局暗示,當前由AI驅動的債務擴張,可能正孕育著類似2008年的結構性漏洞。
最危險的情景在於多重因素的疊加:美債供給持續過剩推高融資成本→AI企業盈利不及預期導致信用惡化→公司債遭降級引發機構拋售→流動性危機蔓延至國債市場。
在這個連鎖反應中,AI既是泡沫的製造者(通過催生龐大融資需求),也將成為泡沫破滅的導火線(通過業績不及預期)。

面對如此複雜的市場環境,投資者與其盲目追逐AI概念,不如借鑒Burry與巴菲特的風險意識。
監測美債供需變化、AI企業現金流狀況、以及公司債信用利差走勢,將比預測聯儲局政策更為關鍵。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陸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