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不是靠預測 而是靠風險管理
不少投資者見到這類報導,開始懷疑現時的持股是否「升得太多」、是否「應該先行離場」。但與其跟風驚慌,不如靜下來問一個更重要的問題:讀者的操作,有沒有紀律?有沒有策略?有沒有設定風險界線?
Burry的聲望來自2008年成功預測次按危機,但過去十多年,他亦有不少誤判紀錄。
例如近年曾唱淡Tesla(美股代號:TSLA)、造空美股,甚至數度大舉進出內地股市,其時機與方向未必每次都準確。
值得一提,就算當年造空次按成功,他亦曾經長期被市場唱反調,苦捱多年才見成效。
市場沒有常勝將軍。雖然凡人無法預知短期誰對誰錯,但卻可以建立一套策略,去應對不確定性。投資從來不是靠預測,而是靠風險管理。
在雜音中保持理性
例如近期AI類股份雖經歷回吐,但若拉長時間觀察,仍屬高位橫行整理,只要關鍵支持位未被跌穿,實不應因一兩日跌幅就全線清倉。以筆者操作為例:只要個股未跌穿10月中低位,筆者會選擇繼續持有;一旦失守,便會果斷減注或止蝕,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範圍內。這就是策略,不是死守,更不是每次跌就估災難。
不少人誤以為「坐得長」等於「唔理價」,可是真正成功的長線操作,一定建基於風險邊界清晰、操作規則嚴謹。如果當年 Amazon(美股代號:AMZN)由100美元跌至6美元,筆者是會根據防線走人的,不會死守至谷底。
事實上,很多「股王」在途中也曾出現大幅調整,重點不是能否坐到最低點,而是如何有系統地避開風險,然後於合適時機再上車。
更重要的是,不應被單一名人的觀點動搖信念。讀者永遠可以找到一位專家持相反意見,但這不代表你要即時調整部署。
市場每天都有新故事,真正致勝的,是你能否在雜音中保持理性、根據既定策略執行操作。
AI產業是否存在泡沫?的確有公司估值偏高、氣氛熾熱。然而這不代表整個板塊將全面崩潰;相反,部分公司業務持續增長、盈利能力強,依然有條件成為中長線領頭羊。
關鍵在於選股準則與持倉管理,而不是一聽見「泡沫」就全面撤退。
投資者要避免兩種極端:一是過度恐慌、見跌就沽;二是盲目樂觀、永不止蝕。前者難以坐得長;後者則容易坐錯變死守。真正穩健的做法,是建立策略、有紀律執行、靈活應變。
總結而言,新聞與名人言論會不斷出現,但策略與紀律,才是在市場中穿越風浪的最大憑據。升市不是不會回調,但只要做好風險管理,不跌穿防線,就有理由繼續坐穩大趨勢。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