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收益投資新形勢
美國經濟轉弱但仍保持增長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就業市場出現轉弱跡象,7月份非農職位僅增加73,000個,低於市場預期,而新增職位主要集中於教育與醫療保健等非周期性行業,顯示表面上經濟雖仍穩健,潛在放緩信號卻不容忽視。儘管如此,由於各國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加上聯儲局有望減息及企業盈利保持穩健增長,使整體市場形成一定平衡。
在此背景下,筆者認為投資者需小心國債的前景,但企業債券卻有望持續帶來收益機會。一方面,美國可能增加國債供應,加上關稅帶來的通脹壓力,對利率波動最敏感的長期美國國債而言,環境相對不利。但與此同時,企業債券仍有望提供吸引收益,值得投資者關注。
亞洲投資者鍾情歐美企業債
近期美國投資級別債券及高收益債券的信貸息差已回落至21世紀以來的最緊縮水平。乍看之下,企業債券似乎缺乏吸引力,但若從收益率與結構性因素分析,情況並非如此簡單。過去三十年的數據顯示,較高的「總收益率」往往伴隨更緊的信貸息差。對保險公司等以「帳面值」計算回報的機構投資者而言,較高收益率意味著即使債券價格波動,帳面收益仍可增加,因此需求上升,進一步壓低息差。
近年來,許多亞洲市場(尤其是日本)的收益率普遍低於美國或歐洲,促使亞洲機構資金向外尋找收益機會,支撐歐美企業債券的息差收緊。當然,亞洲投資者購買美國企業債需承擔匯率風險。若然美元走弱,可能導致資金撤出美國債市。
國債信貸質素出現惡化跡象
此外,目前美國高收益債的收益率,比標普500指數的盈利收益率(Earnings Yield)高出近3個百分點。而高收益債券的歷史波幅又低於股票,面對潛在收益更高、波幅較低的誘惑,不少資金都有意投入高收益債券。
同時,供需失衡也是重要原因:環球貨幣市場基金規模創歷史新高,而美國固定收益市場每年產生至少1.6萬億美元的票息收入需再投資,在十多年來,這些龐大的票息再投資金額,首次超過了美國固定收益信貸的淨供應總量,並進一步推動息差收窄。加上美國高收益債信貸質素有所改善,例如截至2025年6月30日,BB級債券(標普評級中,屬於最高級別的高收益債券)佔比提升至62%,而在2007年僅為37%,也有助於息差收緊。
總結而言,雖然當前企業債息差已偏緊,但在多個因素推動下,息差仍有進一步收窄的空間。同時,隨着各國財政赤字擴大,傳統「無風險」資產國債的信貸質素出現惡化趨勢,這或進一步利好信貸資產前景,值得在多元化資產配置中佔據更大比重。
普徠仕北亞區機構業務總監周捷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