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可設基金活化居屋 一舉數得

政府可設基金活化居屋 一舉數得︳陸振球專欄

投資

廣告

政府又正為新一份《施政報告》徵集意見,筆者日前便和民間智庫組織107動力及一班專業人士一起晤見房屋局長何永賢,就香港政府仍面對的房屋、土地及財政問題發表看法,並提供一些有創意的新思維。

107動力召集人何民傑便指出,香港的公營房屋已超過100萬個單位,以700多萬人口計,不論數目或比例均已居世界前例,是否仍要無上限的進行拓展?
中原地產老闆施永青就指出,香港樓巿和經濟表現息息相關,具重要財富效應。
現在樓價既已明顯調整,銀行按揭便應以逆週期方式放寬,尤其是商業地產,才有利穩住經濟。

二手居屋流通量偏低

筆者則提出活化全港居屋資產的建議,指出現時二手居屋流通量偏低,等同令業主和房委會擁有的龐大資產價值被涷結。
其實,不少居屋多年來已升值不少,倘若業主能套現轉買私樓,便能一來能令升值的部分活化。
二來,如能轉買私樓,便多了一間二手居屋給予有需要的家庭申請,政府便少了要花更多資源不斷興建新居屋

同時,業主出售屋居的話,便要先補回升值的大部分予政府,政府便變相立時得到龐大的收入。
具體做法,政府可考慮透過發債或借貸,或游說投資銀行成立特殊基金,並提供補地價有折扣式(八折或九折),吸引居屋業主售回居屋予政府並轉買私樓,從而活化相關資產。
總括而言,上述做法有數大好處。
一是居屋業主轉投私樓,對穩定樓巿和經濟有利。
同時政府因得回二手居屋可重售,可減少不斷投放資源興建新居屋。

私樓需求增推動賣地收入

二是政府透過會計方式,將居屋已升值的大部分變為政府的收入,有助舒緩財赤。
三是居屋業主改買私樓能改善生活。
當然,私樓需求增加了,政府賣地也更容易和獲得賣地收入。

說到賣地,近期巿場反應冷淡,固然因為高息及不少發展商出現財困,以致經濟和樓巿仍存在不明朗因素有關。
但長此下去,不要說不利政府財政惡化,更恐怕重蹈多年前,香港出現樓巿和房屋供應斷層的機會。數年後,可能又令社會怨聲載道。
其實,政府現在賣地,或可改如港鐵公司(00066)或巿建局招標,除仍徵收小量的即時地價現金外,投標以日後賣樓分紅佔重大考量。
如能令發展商因不用即時在高息和現金流欠缺下付高昂地價,可更放心投地;待日後樓巿好轉,政府也能在分紅中水漲船高。
而更重要的是,不要令房屋供應,因投地冷淡而出現供應斷層。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陸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