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權 科技板塊

穩健的成本

投資

廣告

金融風險不能完全規避。雖然追求低風險或可選定期存款及某些短年期國家債券,但回報較低;若追求較大回報,要風險及潛在盈利中取得平衡。

早前市場對科技板塊趨之若鶩,而近期不少科技股回調。
傳統板塊回調幅度較少,但如希望避免較大跌幅而持有傳統或非科技板塊股票,代價或是錯過科技股早前的升幅。而持有傳統板塊也只是面對的跌幅或相對較低。
想進一步優化,或可考慮以下方法。
(一)Put牛跨:做相對貼價Short Put(行使價較接近正股現價),同時做行使價相對低一些的Long Put,到期日及股數相同。
當股價上升,不變或輕微下跌時,這組合都有機會錄得盈利。若股價急跌,Long Put確保投資者可在到期前以行使價沽出股票,風險較易控制。如股價上升或保持不變,一個月潛在回報或也可達1%至2%。

代價是潛在最大盈利只是該組合淨收取的期權金,或錯過股價大升時的潛在盈利。
(二)Collar:買入正股,同時開較高行使價Short Call,及較低行使價Long Put,到期日及股數相同。
假設某股現價85元,買入1,000股正股,並在較正股股價高5元的行使價Short Call,較股價低5元的行使價Long Put,等於造12月行使價90元的Short Call及80元的Long Put,各1,000股。Long Put確保結算前如股價急跌至80元以下,投資者最差也可在行使價80元沽出股票,不需擔心股價低於80元的風險。

而Short Call可補貼Long Put成本。以目前息口等環境,在Call及Put的行使價和正股股價差距相同時,這組合能淨收期權金。

期權重點是有到期日

這做法控制了股價下跌風險,亦減少了Long Put需要支付的成本,代價是Short Call限制了股價上升時的潛在盈利幅度。
以結算價計,如股價高於90元,投資者持股會被Short Call對手買走,最大潛在盈利是5元(正股買入成本85元和Short Call行使價90元的差價)和組合淨收取的小量期權金。
但對於某些傳統板塊股票,一個月有5元盈利或已是不錯回報。

重點是期權有到期日。
如正股在12月30日上升至89.9元,上方兩隻12月期權會因到期而變廢紙,投資者可繼續持有股票,再開1月到期,行使價95元Short Call及85元Long Put。
當股價長線向上,然而一個月的波幅普遍在5元內,類似操作,一段時間後投資者倉位或變持有正股,並有行使價105元Short Call及95元Long Put,其持貨成本仍是85元。
倘若當月結算價高或低於Call及Put的行使價,投資者都能錄得遠超於5元的盈利。
美的集團(00300)或可應用以上兩種做法,但如能在80元頭才開倉或較吸引。

而做法(二)較(一),能淨收的期權金少很多。

區良鍵

輝立証券業務副董事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輝立証券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