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已死?三大數據顯示恒指跌勢未完 明年恐下探20000點|蔡嘉民

投資

廣告

恒生指數於2021年幾乎由年頭一直下跌至現時,更於週中創下全年低位22,665點,令不少人說「港股已死」,要放棄港股。這也難怪,因為另一邊廂的美股,基本上全年一浪接一浪地上升;加上加密貨幣市場掘起,出現大量爆升幣,令港股投資者感到不是味兒。到底恒指已屆反彈水平了嗎?按筆者手上的數據顯示,恐怕未。今期專欄就與讀者從三大方向探討,以判斷後市走勢。

撰文:蔡嘉民| 圖片:unsplash@Maxim Hopman

首先,可以從宏觀經濟角度出發,美國聯邦儲備局由2020年3月大跌市開始進行量化寬鬆政策(QE),即每月投放1,200億美元到市場上,購買美國國債及MBS,以增加市場流動性,對抗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

QE的確成功,自2020年3月以來,大量資產價格上漲,包括股市、債市,資金甚至乎出現溢出效應。

當基金經理認為股債已變得不便宜時,他們便把資金轉戰到商品市場去,令能源、農產品及畜牧業價格大升,這便引致通脹數據不斷惡化。

若有留意,會發現媒體一直在改標題。

由早兩個月的「20年以來最嚴重通脹」改成「30年以來最嚴重通脹」,再改成「40年以來最嚴重通脹」;可想而知,資產價格上升速度多驚人。

對上一次消費物價指數(CPI)數據如此高,已是1980年前,因而令聯儲局決心減少買債,甚至加速減少買債。

聯儲局試圖壓抑資金氾濫

這大大改變市場分析師對加息的預期。

由於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不斷重申指停止買債前並不會加息,但停止買債的時間表不斷推前,令本來預期2022年12月加息推前至9月,再推前至6月。

整個行為其實就是收緊市場流動性,試圖壓抑資金氾濫的情況,以控制資產價格。

過去一年半,股債商品上升就是因為QE,讀者可想像,如果減少QE或者停止QE會對價格有何影響。

整個操作固然會令價格出現壓力,尤其是美股。美股雖然近兩個月有小幅度回調,但指數水平仍處高位;一旦美股出現更大的調整,港股必受拖累。

(圖片來源:unsplash@Maxim Hopman)
(圖片來源:unsplash@Maxim Hopman)

衍生產品市場有啟示

除了可從宏觀經濟角度分析外,筆者亦愛留意衍生產品市場的啟示。

例如牛熊證街貨分布顯示,散戶一直買入牛證博恒指反彈,每次恒指出現1,000點反彈浪時,牛證便會有大量資金流入追捧。

千萬別以為牛熊證的是聰明錢,相反,大部分都是dump money。

若以數年牛熊證數據作回溯測試(Backtesting),會發現每次有大量牛證於近價部署時,後市都會偏淡;反之亦然。

留意,背後原因並不如坊間所指,大戶特意去操縱市場,去「割韭菜」。

真正原因是牛熊證發行商的對沖活動,逼不得已令市場向牛熊證的收回價靠攏。

因此,投資者不時會發現市場會升跌至牛熊證重貨區的收回價,趨勢才減緩。

除了宏觀及衍生產品市場數據外,亦可以從基本面角度判斷市場底位。

以PB值計算恒指恐續下探

其中一個適用於港股的基本分析數據為市賬率(Price to book ratio),即俗稱的PB值。

縱觀過去10年,恒指每次跌至低於1的PB值便會見底。

此時PB值約1.0至1.1,若要達到明顯低於1的PB值,恐怕恒指需要下探到20,000至22,000點。

延伸閱讀:教育培訓股成2021最大輸家 俞敏洪轉型帶貨 撈底要睇「現存價值」同過往戰績

延伸閱讀:2021年落雹、月蝕、冬至打風 港股2022年墜地再入墓 逃生門正短暫開啟|燈燈師傅ADG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