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在「美國製造」可行嗎?

特朗普關稅︳iPhone 在「美國製造」可行嗎? ︳方保僑專欄

投資

廣告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於2025年重掌白宮後,延續其一貫的「關稅大棒」策略,對多國祭出「對等關稅」,引發全球供應鏈震盪。此舉表面旨在縮減美國貿易逆差,實則透過經濟手段,迫使跨國企業將生產線遷回美國。然而,這項政策是否能如特朗普所願,讓蘋果等科技巨頭將iPhone等消費電子產品「美國製造」?答案恐怕遠比白宮的如意算盤複雜。

iPhone供應鏈複雜度遠高於電動車

特朗普在關稅政策中屢次以特斯拉為標竿,強調其美國設廠的成功案例。特斯拉的電動車雖被評為「美國製造指數」榜首,但仍有30%零部件依賴進口,且高度自動化的生產模式大幅降低人力成本。然而,消費電子產業與汽車業存在本質差異,因為iPhone的供應鏈複雜度遠高於電動車,涉及上千間供應商與數萬個精密零件,且生產週期更短、成本敏感度更高。
以蘋果為例,其全球供應鏈中,中國仍佔iPhone組裝量的90%以上。儘管近年部分產能轉移至印度、越南,但關鍵零組件如半導體、鏡頭模組、電池等,仍高度依賴東亞生態圈。即使蘋果願意承擔美國高昂的人力成本,缺乏完整的上下游配套與熟練技術工人,將導致生產效率大幅下滑。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的經驗已證明,即使投入千億美元,美國半導體人才短缺與文化磨合仍拖累進度。

成本最少將增加20%至40%

特朗普政府宣稱,高關稅將迫使企業在美國生產或支付更高成本,但實務上,跨國企業更可能選擇成本轉嫁。若iPhone全面在美生產,據業界估算,成本最少將增加20%至40%,這對價格敏感的消費市場無疑是致命打擊。此外,蘋果的商業模式奠基於「全球採購、中國組裝」的高效分工。即便美國提供稅務優惠,也難以抵消供應鏈斷裂的風險。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不僅衝擊終端製造,更可能顛覆科技業的創新節奏。半導體雖暫獲豁免,但AI伺服器、網通設備等台灣主力出口品仍被課以重稅,恐壓抑全球AI基建佈局。更關鍵的是,此舉可能觸發去全球化的惡性循環。中國為反制美國關稅,已加速半導體自主化;歐盟則研議對美國科技產品課徵數位稅。蘋果若過度集中美國生產,不僅失去供應鏈彈性,更可能遭地緣政治波及。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坦言,關稅將推升成本,即使美國本土車廠也難倖免。

特朗普的「美國製造」願景,本質是將關稅作為政治籌碼,但其忽略全球化產業鏈「牽一髮動全身」的特性。當「美國優先」淪為「全球皆敵」,科技巨頭終須在成本、效率與政治壓力間,找到脆弱的平衡點。這場特朗普掀起的全球貿易戰,或許終將證明在21世紀的科技競賽中,築牆擋不住全球化浪潮,只會讓自己孤立於高牆之內。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