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獲利到底是 心態還是技術
股票A連升多年,較幾年前升了幾十倍。有人說要食盡這股票升浪,靠的是心態。這個筆者同意,如果從圖表分析作買賣判斷,或很多人早已獲利離場;或在某刻高位沽出股票後,沒有足夠強大的心態在高位重新買入。然而股票A只是芸芸股票中的少數。
如果只有好的心態,沒有足夠的技術,不論是基本因素或圖表分析的能力,對某資產或股票的判斷便可能是錯。
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
相信錯誤的判斷,一直持有該資產,錄得盈利或也只是源於運氣,未必長久可靠,亦不能稱之為投資。
可是單純把技術磨練好,亦不一定能取得盈利。人的心態是複雜的,在2289期(2025年9月20日出版)的一期,筆者在本欄提及過投資的兩種恐懼,分別是出現虧損及錯過潛在盈利。
技術可以用幾年時間磨練,但投資心態用上10年時間亦未必能逆轉。
趨利避害的心態對投資未必是壞事,惟有時卻會對回報產生負面影響。
這時候,洽當的技術如期權技巧,便有機會在投資者心理舒適同時,優化潛在風險回報。
筆者曾在9月2日YouTube提及在128元附近造阿里巴巴(09988)好倉,或是把握股價回調的好時機。目前看來,此判斷算正確。
但在趨利避害的心態下,部分投資者或擔心買入阿里巴巴股票後,股價大幅下跌而引致大額虧損,稍作觀望的結果,或是錯過之後幾十元的升幅。
但YouTube上提出Long 9月行使價140元Call的潛在策略,每股潛在最大虧損,理論上,比買入正股要面對的潛在最大虧損小很多;或能助投資者對後市走勢有正確判斷時,下定決心作投資。
如果合理配合某些低波幅股票作Short Put,或亦可消減部分投資者對Long Call時間值耗損的顧憂。
阿里的具體策略,筆者在9月20日的專欄內有提及,在此不贅。
百度集團(09888)亦是同理。因趨利避害,如80多元買入股票,在股價115元時,既想沽貨鎖定盈利,又擔心錯過往後升勢,最終或是甚麼也不做,繼續持股。
萬一之後股價下跌,投資者賬面盈利將大為減少。但善用期權,在115元沽出正股,並用約3元做9月行使價115元的Long Call,便可鎖定大部分帳面盈利時,保留往後急升的潛在盈利機會,不用患得患失。
技術易練,心態難改。近年多次進行講座,也是希望讓有意學習的投資者,有機會優化個人風險回報。
不過,最近聽到一位導師朋友的學員,有些心態或能改善,下期詳談。
區良鍵
輝立証券業務副董事
投資經驗逾20年, 2012年開始教授期權,持有BBA Finance學位,善於結合理論及實戰需要,整合不同投資工具(股票期權、指數期權及期貨),並逢週二主持YouTube節目 《輝常策略》,分享期權攻略。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