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百達資管:AI驅動投資格局轉變 下半年敘事轉向微觀
現時美股估值已達到歷史水平,今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屢創紀錄,未來12個月預期市盈率為22.5倍,市場普遍擔心美股估值過高。
然而黃思遠強調,要區分「合理估值」與「高估」:「23倍市盈率屬於週期高位,但這是合理估值,而不是過度高估。從基本面來看,很多企業的長期增長非常可靠。」
他指出,目前全球流動性仍然充裕,不存在短缺風險,這為市場提供了額外支持。
展望下半年,黃思遠認為,市場敘事將從宏觀轉向微觀。
「第一季到上半年,很多都是由宏觀因素決定,例如地緣政治與政策;但下半年開始,微觀因素會超越宏觀,企業基本面和創新將成為市場主要驅動力。」
他表示,AI正在改變投資格局:「AI其實可以將人類從一個資訊不足推進到一個知識豐富的情況。這件事影響非常大,如果投資者不去參與,機會成本也會很高。」
他舉例,即使近期美國就業數據如非農新增職位表現疲弱,但這些傳統數據可能已不足以解釋經濟狀況。因為在AI、移民政策與勞動力轉型的背景下,單純的投入與產出關係已不再適用。
黃思遠提醒,傳統的資產分配方式未必再合時宜。他指出,即使是美國公司,但大部分收入並非來自美國,因此不能只因美國經濟好壞就簡單買入美股;相反,他更看重長期增長動能。

AI盈利模式仍在探索
黃思遠指出,AI的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在商業對商業(B2B)領域,公司即使使用更多AI工具,但同時也在裁員,收入未必增加;而在商業對顧客(B2C)領域,像Meta Platforms(美股代號:META)與Netflix(美股代號:NFLX)卻能迅速找到盈利方式。
黃思遠提醒,AI應用雖然重要,但背後依賴龐大的運算能力與能源供應。「模型需要算力,需要數據中心,需要電力支持。這就令供應鏈與能源成為新的瓶頸。」
他舉例,美國東岸電網電價大幅上漲,反映出算力需求對能源的壓力。因此小型核反應堆等新技術,可能會成為未來的解決方案。
他提醒,投資者在分析時,必須區分不同應用場景,才能更準確地判斷哪些企業,能夠真正受惠於AI浪潮。
除科技外,黃思遠也看好銀行與金融機構。他指出,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監管趨嚴,但現在開始有放鬆的跡象,併購活動上升,資本市場收入亦顯著增加。
香港市場轉向新經濟
至於內地與香港,他認為重點在於供應鏈與新興消費趨勢。例如機械人、自動化與新能源車領域值得關注。
他特別提到,香港市場正由舊經濟轉向新經濟。
黃思遠指,以往本港的上市公司以建設銀行(00939)、滙豐控股(00005)等傳統銀行為主;但現在看到的是小米集團(01810)等新經濟公司。這種轉變帶來更高的估值與成交,相信對長期有利。
至於日本市場,黃思遠認為日本已經有一個歷史性的改變。他指出,日本出口回升,關稅議題趨於穩定,市場定位正逐步改善。
他提到,半導體設備等領域特別值得關注,因為日本企業是關鍵供應商之一。「這些機會逐漸浮現,代表日本市場有可能接棒,延續南韓上半年帶動的科技與防務投資熱潮。」
對於亞洲其他市場,黃思遠強調南韓與台灣的重要性。他提及半導體、機械人、自動化和新能源汽車,這些領域的供應鏈核心,都離不開南韓與台灣。
亞洲區(日本除外)基金分銷主管曾劭科補充,在亞洲股票當中,南韓與台灣企業在應用軟體、機械與汽車行業具有顯著優勢,這些是亞洲領先美國的領域。
曾劭科指出,隨全球利率走向回落,資金由定期與貨幣市場工具逐步轉向風險性資產,這將為股票市場創造持續上升的空間。
雖然美股屢創新高,但他認為投資不應僅以估值為出發點,而是要尋找長、中期的穩定收益機會。
曾劭科建議,若投資者仍未敢直接入市,但希望兼顧收益,可以考慮環球多元資產基金;若希望更積極一些,則可採用更靈活的多元配置,而不必局限於傳統的「80/20」或「60/40」資產分配模式。
配置黃金避險
黃思遠補充,全球化的投資組合管理必須平衡兩個方向:一方面要把握科技與地緣政治中的長期增長機會,另一方面,也要配置所謂的「價值儲藏資產」,例如黃金。
他指:「現在投資者對美元的感覺,可能和之前已不同,所以需要黃金、多元配置,作為替代性的避險資產。」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