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商場不是商場|林伯專欄

投資

廣告

近期黑雨連連,加上打風日子也不少(早前還有10號波),令筆者回想起兒時打風的甜蜜日子,既不用上學,也不用上班,興起時約三五知己打邊爐、打麻雀、打機,去唱卡拉OK;就算甚麼人也沒有,也可獨自遊走商場,一樂也。

可惜,今時唔同往日,週期起落與環境變遷,總是在不經不覺靜寂無聲地來到。

商業地產領域陷困境

話說近年逛商場,除感到歲月不饒人,身心轉變不少之餘(無論人或物),更感嘆商場的生死週期變化(不時也不能造就一代「死場KOL」的出現)。
加上近日《彭博》一則報道指,據知情人士透露,在施羅德資本和Chelsfield亞洲基金支持的一家公司貸款違約後,銀行債權人正考慮扣押與貸款相關的香港一處購物中心(和富WORFU)。
故此,今期就直接或間接地,看看當商場不是商場時,對經濟前景有甚麼啟示,又或看看其他值得細研的地方。
先看新聞,據彭博知情人士透露,這購物中心被用作約15億元(1.9億美元)貸款的抵押品,由施羅德資本和Chelsfield Asia Fund等公司組成的財團擁有的一家合資企業,早前貸款已經違約;大華銀行是這筆貸款的主要貸款銀行。

撰文:經一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