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珏瑜 wework

WeWork破產反映融資過急、估值過高的後遺

投資

廣告

在11月6日,開創聯合辦公空間潮流的美國公司WeWork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標誌著這家曾估值達470億美元的彈性辦公空間企業出現驚人逆轉。WeWork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該公司的市值從2019年的470億美元下降到了3.4億美元。隨著如此巨大的下跌,全球都在目睹另一個備受吹捧的資本神話破滅。

無疑,WeWork在過去十年裡翻天覆地改變了很多傳統企業的靈活辦公方式,但自身也同時地經歷了一場從崛起到崩潰的興衰轉換。不少這類打著改變營運模式的企業,都以同一公式橫空出世——鋪天蓋地的宣傳作招徠,結合銀彈政策極速擴張,短時間搶佔市場份額,力圖扳倒競爭對手,達至「勝者全取」(Winner takes all)的目的。

過早的擴張加上多輪融資,大崩盤成為WeWork的唯一結局。長期依賴投資機構的注資而把自身的估值推向泡沫,兼缺乏自體造血的經營模式,幾乎每賺1美元就要花2美元,已讓投資者看不到WeWork在未來具備強大的盈利能力。而WeWork在過去的幾年中面臨了許多挑戰,共用辦公空間的需求持續下降。特別是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WeWork的困境變得更加嚴峻,許多企業放棄了傳統辦公空間,員工開始遠端辦公。

雖然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回到辦公室,但對WeWork的需求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共用辦公文化是否仍符合當前的工作趨勢演變?從WeWork這個曾經風靡一時的共用辦公租賃領導者的財務報告來看,不難發現對共用辦公的市場需求非常疲軟。除了辦公趨勢的持續演變導致了租賃辦公業務需求的下降之外,WeWork在業務策略和經營政策方面的不穩定性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資金充裕時,盲目擴張成為常態。當遇上了近年資本市場的寒冬,創辦人需花更多時間籌集資金,投入實際產品研發和公司營運的時間必然會減少。不少企業在這兩年以瘋狂削減成本、節省現金的模式求存,導致營運變得惡化,這時,創辦人又需要花更多時間籌集資金,但投資者看見日益惡化的營運環境,必然變得更加審慎。

WeWork倒下的主因,是其融資速度與企業發展不相稱的結果,只求短期回報而忽略為企業創造長期永續性和價值創造潛力的投資者也是幫兇。一家企業得以健康發展,不能只依賴單一目標的投資者,資金固然重要,但將投資者的期望與創辦人的理念同步也為重要。歸根究底,一家企業的價值來自其自身的實力,資金是實現計劃的媒介而不是企業的全部,能發展出自體造血的營運模式方為致勝之道。

撰文:羅珏瑜(華坊諮詢評估執行董事)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FB@w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