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洪波 資料圖片

美的方洪波睿智分享

投資

廣告

筆者一直很喜歡讀人物訪談,透過深度的對話,才可以窺探被訪者的思維方式,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筆者過往曾多次推介內地作家李翔,他的人物訪談強調不作修飾,而是將被訪者的一字一言全部記錄下來,而其中最新出版的《因為獨特》,更是因為泡泡瑪特(09992)的火紅而廣為投資界認識。
而筆者另外一個推介是內地媒體「晚點」,他們最近的一篇有關美的集團(00300)董事長方洪波又是一個經典,值得推薦。筆者嘗試將部分精要內容節錄出來,有興趣的朋友請閱讀原文。

以簡化促進增長

方洪波13年前接過美的,這位自稱「過客」的繼任者,把集團收入推上4,000億元人民幣、市值衝過5,000億元人民幣,在A股民企中僅次於寧德時代(03750)和比亞迪股份(01211)。

他的「過客論」並非謙辭,而是一套治理哲學。他認為企業長青依賴制度,而非個人光環。他要留下的是一套可複製、可迭代的治理框架,而不是一尊被供奉的「靈魂人物」。
這種去英雄化的背後,是對「效率」二字近乎偏執的追求。2012年起,美的以「效率驅動轉型」為第一曲線:現金週期一度做到九天,「用別人的錢做生意」成為家電業獨一份的優勢,經營性現金流的增速,年年跑贏淨利潤。
然而,高效率並不能免疫「大企業病」。今年他拋出「以簡化促進增長」,列出「六條禁令」,包括下什6時20分前下班、嚴禁形式主義報表。
方洪波直言:「95%的加班毫無意義」。對幾百款空調SKU,他實行「先賽馬、後收斂」;對拖累利潤的小家電與非核心業務,則痛快關停並轉,把資源重新聚焦。

美的第二曲線鎖定To B與高科技產業:2016年斥資292億元人民幣,收購德國庫卡切入工業機械人;2024年To B營收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
方洪波形容打法是「摸索—篩選—關停」的循環:先讓團隊放手試錯,再在節點迅速「收口」,把失敗當作學費。
為了給技術曲線蓄力,他頂著財務質疑建起基礎研究院,不設年度KPI,只做三到五年評估;博士團隊從不到20人擴展到逾千人,還在佛山建起500畝全球創新中心。
儘管3億元人民幣服務機械人專案打水漂,他仍堅定「要在第一曲線向下拼成本,在第二曲線向上做高附加價值」。全球化則是延緩主業下滑的第三張牌。

2023年底,美的從代工轉向OBM,堅持「本土團隊、本土市場」,海外一把手若不認同總部文化便被毫不留情地取代。
經歷「派中國經理出海幾乎全敗」的教訓後,他徹底改弦易轍。持續自我否定,是方洪波寫給高階主管KPI的「硬指標」。
他推崇韋爾奇「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並每年與數百名中高層及一線員工一對一深聊,確保信息不被層級過濾。
美的幾乎是優秀企業的縮影,企業需要持續迭代才能適者生存。
企業更迭,時代更迭,真正留下來的,只有持續進化的能力。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