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資「燒錢」到多元IP變現之路︳封面故事
與許多初創企業一樣,ChillGOOD TV的起步,始於創辦人的一腔熱血,資金都是自掏腰包。
燒錢日子 打雜也要做
古巨基透露,頻道在創立初期並沒有任何的幕後資金來源,每一筆開銷都是來自他自己的口袋,更形容早期是「燒錢」階段。
「樂手及主持的演出費、拍片及剪片的同事薪酬、以至場地、後期Studio的器材,『台燈聲』,即攝影、燈光、收音等技術團隊的費用,還有撰稿,全部都是錢來的。」
為了減低成本,古巨基在某些工作也會親力親為。「有些《Music Panda》的稿,是我和創作者一起設計,這個布景我有份砌的,還有那件東西是我搬的。」古巨基笑言自己的工作崗位其實是一名雜務,但只要是他喜歡做的事,任何一個崗位他都願意去做。
眾所周知,YouTube要達到盈利門檻,必須最少達到1,000個訂閱人數,而且在一年內觀看時數不少於4,000小時,故每一個YouTube創作者,早期都要經歷一段沒有收入的日子。
當盈利之門開啟後,YouTube創作者便可有不同的收入來源,除了廣告分成外,還有來自忠實「粉絲」的「超級感謝」和頻道會員費用。
然而,相比起龐大的製作費,這些收入亦只是杯水車薪,「投放多於收入」日子仍要持續一段時間,古巨基坦言,支持著團隊向前行的,是「一股對音樂的熱血、熱誠」的信念外,還有是對行業的責任感。
古巨基希望透過《Music Panda》,為疫情下工作停擺的樂手們提供開工的機會,「我們要先開工,要繼續走下去。」
有贊助可作多元發展
正是這份初心與堅持,他們製作的高質節目終被人看見。慢慢地,ChillGood TV多了人認識後,歌手及唱片公司都樂意出席節目表演,即使沒有演出費,都可視作是為新歌宣傳的機會,更吸引到商業品牌贊助。「譬如銀行、保險、耳機、喉糖、雪糕,這些商品品牌都可安插在節目中。」
後期節目更由線上變為實體,開拓新的收入。「我們會去為商場做Show,將Music Panda引伸到不同的地方。這不是我第一天可以預料的事,都是一路走,一路摸索,探討如何能做得更好。」
被問到目前是否已收支平衡,他說自己並不是管理賬目,他只專注於節目製作,但表示目前收入增加後,令ChillGood TV帶來更多發展空間,作更多的新嘗試。
「以前我們可能只開一至兩個節目,現在可以開更多。例如你在我們的Playlist可以找到一些旅遊節目,其實是有機構贊助拍攝,令我們可以做到多元發展。」
透過IP回饋社會
當頻道打穩基礎,不須再為盈利而煩惱後,古巨基下一步,便是想透過頻道的影響力回饋樂壇。於是他利用《Music Panda》這個IP(知識產權),推出了「Music Panda Busking」和「盲聽的歌聲」等計劃,旨在發掘和培育音樂新人。
「有這個構思,是我帶小朋友去公園玩時,看到有人做Busking,圍觀的人不多,但唱得好好。當時覺得,唱得好的人,是否要讓更多人聽到及知道呢?」
他透露,在製作「Music Panda Busking」過程中,感受到這些Busker都熱愛著唱歌,令他回憶起自己小時候,覺得特別溫暖,也能令他保持著唱歌的熱情。
「盲聽的歌聲」則是一個網上歌唱比賽,為不愛「露面」的歌手而設,由網民、唱片監製和歌投票選出,勝出者可以得到一些資訊或技巧輔導上支援,助他們在音樂路上的發展。
對於YouTube的崛起,古巨基坦言改變了媒體的生態。以前看電視是電視台定好節目表,但現在我們會主動找有興趣的影片來看,觀眾主動權多了,這亦令創作者有更多的參考數據去創作內容。
此外,傳統電視不會有太多合作機會,「電視台不會攜手打造一個新節目,但在YouTube就有很多跨頻道合作的可能性。」 他甚至打趣道,不排除未來在ChillGOOD TV這個平台上,實現自己一直以來想執導電影的夢想。
經營YouTube難處
雖然古巨基的ChillGOOD TV正值起飛時,但亦有已營運多年的YouTube創作者,面對不為人知的困難,其中有不少「粉絲」的「試當真」,近日宣布結束頻道,於10月26日停運。「試當真」其中一名創辦人游學修,在毛記電視東方昇的節目中,與「小薯茄」成員高Ling及「FH Production」熊仔頭,一起大談營運YouTube辛酸。
游學修提到,結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難與團隊繼續合作,因他給予團隊很大的自由度,例如成員不上班,只需通知一聲,但有人連這最低限度也沒做。
幾位嘉賓都直言,做創作者最重要是自律,懂得鞭策自己,但當團隊人數增加,變成一間公司時,過度的自由反而出現各種工作上的問題。
特別是YouTube缺乏管理中層,令他們凡事都要親力親為。游學修坦言,YouTube創作是「無止境的Output」,難免會勞累,但同時又要應付網上留言,以及應付同事的管理問題,令他更身心俱疲,才會有結束頻道的決定。他說:「我有不捨得,但沒有後悔。」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