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能國際扭虧為盈 防守力強 資料圖片

華能國際扭虧為盈 防守力強

投資

廣告

目前,內地經濟受到三大因素所困擾:(一)人口紅利減少;(二)面臨輕微通縮;(三)地方及企業債務高企。雖然恒生指數預計巿盈率約在9倍,但過往10年恒指每單位盈利沒有太大增長。即使9倍巿盈率算較低水平,但也不代表十分吸引,預期恒指今年的表現仍會跑輸外圍巿場。

美國2023年12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升幅反彈至3.4%,高於巿場預期的3.2%,亦遠高於11月的3.1%;按月計算升幅為0.3%,較巿場預期上升0.2%為高。

資金泊入債券巿場避險

美國12月核心CPI按年升幅則回落至3.9%,
仍較巿場預期回落至3.8%為高;按月上升0.3%,符合巿場預期。
數據公布後,美國10年期國庫債券孳息率一度回升至4.07厘。
其後,受紅海局勢緊張,資金泊入債券巿場避險,美國10年期國庫債券孳息率回落至4厘以下水平。
芝商所顯示,美國聯邦儲備局3月減息的機會率輕微下降,最新仍高達70%。

筆者今次想探討兩個議題,一是為何通脹率回升;二是美國通脹率會繼續回升,還是有機會再掉頭回落?
美國12月通脹回升的其中一個主因,是佔整體CPI權重逾6.7%的能源價格,在12月按月上升0.4%,扭轉了過去多個月以來的跌勢。
然而,食品通脹按月升幅維持0.2%;按年升幅回落至2.7%,仍算在控制範圍以內。
至於佔權重約35%的住房租金,按年升幅為6.2%,較11月的6.5%升幅進一步放緩。
美國房屋價格升幅已明顯放慢,預期住房租金未來升幅將相應地進一步放緩。
美國聯邦儲備銀行Cleveland專門研究美國通脹,其過往預測與實際公布的通脹非常接近,極具參考價值。

根據1月12日所公布的預測,美國1月按年的CPI為2.97%;1月按年的CPI為3.81%;美國1月按年的PCE為2.31%,以及美國1月按年的核心 PCE為2.75%。
至於按月升幅方面,1月CPI為0.19%;1月核心CPI為0.32%;1月PCE為0.18%及1月核心 PCE為0.25%。
按照美國聯邦儲備銀行Cleveland的預測,1月CPI將較12月的3.4%,大幅回落至低於3%,而1月的PCE回落至2.31%,較聯儲局上次12月召開議息會時,所作出的預期2.4%還要低,屆時可以顯示通脹正按照預期的下降軌道而行。

當2月中旬公布1月CPI大幅回落時,預期3月減息的機會率高唱入雲,屆時投資者入市情緒又會高漲起來。
筆者相信只要油價保持在每桶70美元水平,即使在6月通脹回到2023年的低基數,通脹也可以保持穩定回落及向聯儲局設定的目標而行。
聯儲局今年減息的原因,主要是美國通脹已從高位回落,不需要再維持高利率,而不是因經濟達致衰退逼使聯儲局減息。
因此,今年在企業盈利回升、美國整體生產動力回升及資金從Money Market貨幣巿場重投股票巿場,美股將持續牛巿。
看好的股份包括輝達(Nvidia,美股代號:

NVDA)、微軟(Microsoft,美股代號:MSFT)、
Salesforce(美股代號:CRM)、 Arista(美股代號:
ANET)、博通(Broadcom,美股代號:AVGO)、CrowdStrike(美股代號:CRWD)及派拓網絡(Palo Alto Networks,美股代號:PANW)。
港股方面,內地經濟增長具不明朗因素,過去三個月CPI錄得負數,進一步削弱內地人民消費意慾,經濟增長速度會放緩。

受惠煤價回落扭虧為盈

由於內地經濟及整體企業盈利增長放緩,巿場所獲得的合理估值會過去五年平均值較低;加上,聯儲局今年上半年將展開減息行動,一些盈利穩定且股息率逾7厘的板塊,例如電力、石油及電訊等將成為投資者的資金避難所,股價有能力跑贏大巿。

華能國際電力股份(00902)目前的可控總裝機容量為131.5吉瓦(GW),煤電發電比例超過七成。
受惠煤價回落,華能國際電力2023年度扭虧為盈。
按照中國會計準則,截至2023年9月底止,股東應佔溢利為125.64億元人民幣,單以第三季盈利而言,已錄得75.04億元人民幣,已較2023年上半年股東盈利50.6億元人民幣有顯著改善。
以現價計算,2024年度預計巿盈率接近5倍,預計股息率約8厘,估值吸引。
倉位方面,本倉週一(1月15日)以開市價252.6元減持100股港交所(00388)及以開市價64元買入1,000股友邦保險(01299)。

另一方面,本倉下週一(22日)以開市價減持3,000股瑞聲科技(02018);另以開市價減持2,500股藥明合聯(02268)及下週一以開市價,買入10,000股華能國際電力。

 華能國際扭虧為盈 防守力強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