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長泰 資料圖片

摩根資管許長泰:企業盈利動能重現 中港市場信心回暖

投資

廣告

2025年下半年,中美貿易談判反覆無常,美國聯邦儲備局利率政策受到政治壓力挑戰;另一方面,人工智能(AI)浪潮推動科技股再度成為市場焦點。摩根大通資產管理亞洲首席市場策略師許長泰在專訪中指出,儘管美國債務與赤字問題嚴重,但市場已經消化相關消息。他認為比起去年,對中港資產的前景態度更為樂觀。

據非營利智庫組織「聯邦預算問責委員會」(CRFB)於8月發布的最新報告,美國聯邦預算赤字在未來十年預計將顯著惡化,公開持有的國債,將從目前的30萬億美元,激增至2035年的53萬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0%。
不過,許長泰指出,美國國會通《大而美法案》後,市場對財政赤字的反應相對平靜。雖然赤字數據觸目驚心,投資者對「巨額赤字」早已習慣。
許長泰指出,美國當前的主要財政問題不在「基礎赤字」,這部分佔GDP約2%至3%,屬可控範圍,真正沉重的壓力來自國債利息成本。
他解釋,美國總統特朗普一再要求聯儲局減息,表面上是希望藉此降低利息支出,縮小赤字,「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債券息率並非由聯邦儲備局單方面操控,而是取決於市場對未來通脹的預期。若市場認為通脹將上升,長債息率反而可能走高,十年期美債收益率「未必有太大的下降空間」。
他提醒,若聯儲局的獨立性繼續受到挑戰,美國國債利率或長期維持高位,令政府融資成本進一步惡化。「聯儲局的獨立性,某程度上是幫到美國政府省錢,但特朗普不停挑戰獨立性,可能令美國國債息率維持高企。」
美匯自2025年初以來累跌約10%,引發市場廣泛關注。許長泰指出,美元在過去十年,平均每兩年半就會出現一次超過10%的調整。「長線來說,美元應該會在未來兩、三年持續貶值5%至15%。」

然而,他亦提醒,短期內美元有技術性反彈空間,因為歐元區與瑞士央行均不希望當地貨幣過快升值,以免削弱出口競爭力。

許長泰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繼續聚焦科技股

談到美股,雖然市場一度傳出「去美元化」與「拋棄美股」的聲音,但實際數據未見大規模撤資。許長泰指,零售投資者反而趁回調進場,彌補了部分機構投資者的減持。
他強調,科技板塊相對不受經濟週期波動影響,人工智能(AI)的突破性發展,令晶片、硬件及數據中心企業持續受惠,成為避風港。
「我們認為,下半年美股投資應繼續聚焦科技。」許長泰補充,除了科技外,金融及部分與國防相關的工業股亦值得留意。
談及美國長債孳息率,許長泰認為市場已逐漸習慣十年期美債維持在4.5厘、30年期升至5厘的水平。雖然高債息曾被視為經濟衰退的警號,但現時情況有所不同。

「銀行在高利率環境下可增加盈利,而現金流充裕的大型科技公司亦不受影響,反而能靠資金部門收息。」他補充,真正受壓的是高負債的小型企業。
許長泰因此偏好大型股多於小型股,認為前者抗壓力更強。
許長泰提醒,標準普爾500指數目前市盈率已達29倍,不算便宜。若投資期望是兩至三年,中期仍有正回報空間;但短期投資者應更審慎。
在資產配置上,許長泰建議下半年維持「六成股票、四成債券」的基準比例,認為目前無論股票或債券估值都偏貴,沒有特別便宜的資產類別。

中國市場氣氛改善

亞洲市場表現分化。南韓在經歷兩年低谷後,受惠於半導體循環回升與政治穩定,股市氣氛改善。

台灣則因庫存循環仍在調整期,短期承壓,但2026年展望較為正面。
內地方面,市場氣氛比去年明顯改善。許長泰指出:「中國市場氣氛比去年改善,投資者開始尋找新的增長模式。」
他強調,投資者已逐漸接受內地「中速增長」的新常態,即GDP年增長維持在介乎4%至5%區間,不再依賴大規模財政刺激,而是尋求結構性新動能。人工智能、新零售與數碼經濟正成為資本市場的新焦點。
過去兩年,摩根資管對中國市場維持「戰術性看多、長線中性」立場。但許長泰表示,近期觀點已有轉變,「比起去年,我們對中港資產更樂觀」。
他解釋,新冠肺炎疫情後市場長期依賴政府刺激來維持增長,但現時企業盈利逐步顯現內生動能,投資者不再單靠等待財政與貨幣政策。

許長泰稱,雖然不少投資者近期看好港股,但外資尤其是歐美保險及長線基金,仍因地緣政治憂慮而保持觀望。
他指出,部分資金擔心若中美局勢惡化,會出現類似俄烏戰爭後資金被困的情況。
「要令歐美投資者改變態度,第一是中美關係須穩定下來,至少在貿易與經濟競爭上降溫;第二,是中國企業須展現實際盈利增長。」
他提及,很多基金寧願遲入市,也不想過早冒險,因過去五年中國市場走勢反覆,早入市未必有優勢。
許長泰認為,外資基金需要更多時間,但亞洲區內投資者可先入場部署,尤其是中國科技與新零售板塊正吸引市場關注。
他強調,中國科技企業在金融科技與人工智能領域具備與美國比肩的能力,甚至在部分領域更具優勢,將成為未來盈利的重要驅動力。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