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迷思 施羅德近藤敬子:港人高估資產壽命
「我們做過調查,發現人們平均預期自己退休後會再活15年。但根據統計,實際上是25年。」近滕敬子直言:「這是一個錯誤的期望。你以為可以靠這筆錢過15年,但結果是你要過25年。你不覺得中間有問題嗎?」

退休後資產繼續增長
這類錯配一旦出現,會讓退休後的資產提早耗盡,也直接衝擊到生活品質與醫療保障。「大家都說自己擔心活得比錢久。事實上,統計數據已經告訴我們,很可能你真的會活得比資產久。」
面對長壽社會的來臨,近藤敬子強調,退休投資不能只看收益。
「很多時候人們只看收益,但現實是,收益固然重要,但我們也發現,增長同樣重要。收益與增長之間的平衡,其實非常關鍵。」
她指出,單靠收益難以抵禦通脹風險。「如果你退休後的投資只追求收益,沒有任何增長,而我們又生活在一個通脹持續變化的世界,那麼根本不夠錢用。」
此外,她強調資產的「波動性控制」同樣重要。「退休人士可以承受的風險,與年輕專業人士非常不同。所以我們認為,不僅要有收益和增長,更重要的是平衡與控制波動。」
投資非一夕之變
「我們並不認為,退休那天來到,投資組合就要完全改變。我認為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近滕敬子解釋:「當人們年輕、資產基礎較小、投資期較長時,自然會配置較多增長型資產。隨著接近退休,根據資產規模和風險承受力,再慢慢轉向平衡型。」
談及強積金(MPF)制度,她表示:「我不認為
MPF就能涵蓋所有退休儲蓄需求。它可以是一個重要部分,但根據退休人士的需要,也應該有額外一層配置。我們的策略就是提供這樣的可能性。」
相比傳統固定比例的資產配置,她更推崇「靈活配置」的策略。「市場在變,環境也在變,我們不能用一個固定模型面對所有時候。」
以「施羅德靈活配置總回報基金」為例,設計上就兼顧收益與增長,風險控制嚴謹,同時有足夠靈活度,適合在退休後作為投資組合的核心配置,或在職人士的防守型資產配置之一。
她強調,多元資產配置讓投資者可以根據市況靈活調整,可以在需要時將股票比重降至20%,甚至更低。
同時,靈活資產配置的重要原則是:「當環境困難時,我們需要積極降低風險,以保護下行風險。」她補充道:「我們的目標不是在市場上升時大幅超越,而是在市場下跌時表現得更好。」
「我們過去也這樣做過,像2008年金融危機或2022年市場下行時。我們不只是減股票,連債券也會減持,甚至持有現金或短期工具。」她提到。
她稱,當預期商品類通脹上升時,可以持有商品作為自然對沖;而在利率升至高位時,某些固定收益工具反而提供了很吸引的回報。
她提及,目前該基金配置約20%於政府債券、20%於企業債;另有約5%分配於保險掛鈎債券(cat bond)。「這些是非傳統債券工具,回報來源與其他資產不相關,有助於分散風險。」
股票仍具吸引力
面對地緣政治、政策不確定性升溫,她仍認為股票在目前環境下,仍是具增長潛力的資產類別。
「美國勞動市場仍緊張,經濟未見明顯衰退訊號,在此背景下,股票仍是爭取回報的重要來源。」
然而,她也警告投資者需留意風險回報比下降的情況,因此透過基金的多元資產配置與動態調整,能幫助投資者在追求增長的同時,減低波動性。
她提到,股市波動性升高後,風險回報比下降。「我們會更小心選擇配置比例,讓整體投資組合的表現路徑更平滑。」
談及基金收益策略,近藤敬子表示基金現時目標為實現現金利率加3至4%的年回報,配合每月6%的年化派息率,來源主要為固定收益工具的收息及部分資本增值。
她強調:「我們的目標是不動用本金去派息,
這樣投資者才能維持資產底盤,安心收息。」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