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 京東

阿里與京東燒錢搶市 騰訊密密築牆|封面故事

投資

廣告

當電商平台為搶佔即時零售與本地生活市場使出渾身解數、推出天文數字級補貼戰之際;另一邊廂,騰訊則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路線。作為內地互聯網巨頭之一,騰訊在沒有大規模收購的情況下,透過強勁現金流穩步回購股份,同時持續強化AI布局與遊戲、社交、金融等核心業務,築起一道密不透風的「護城牆」。

在外圍宏觀不明朗、內地消費數據反覆的大背景下,阿里高調推動淘寶閃購、京東亦殺入外賣與即時配送,雙方均面對利潤被壓、估值受挑戰的局面。

深耕高毛利核心業務

反觀騰訊不爭短線市佔率、不燒補貼資本,而是持續深耕遊戲、金融科技與社交廣告等高毛利核心業務,並靜靜推進AI與雲服務整合,形同在風高浪急的互聯網海域,築起一道防守性強、層次多元的數碼長城。
年初至今,阿里與京東均進入高強度補貼週期。阿里推出「淘寶閃購」500億元人民幣補貼計劃;京東亦全力發展其外賣與即時零售業務,兩者相關業務在短期內恐持續虧損,利潤表現勢必承壓。
反觀騰訊,儘管旗下並無自營本地零售或外賣平台,但其透過微信小程序、生態合作與雲端解決方案,間接滲透至旅遊、零售與物流等產業場景。

騰訊不需親自下場燒錢,卻能分享零售與本地服務流量。

密密回購鞏固信心

此外,根據公開數據,今年首七個月,騰訊已在公開市場回購股份總值超過400億港元,為港股中回購力度最大的股票。此舉能提升每股盈利,對股價有利。
事實上,本週四(7日),騰訊股價上升至568.5元,創下近四年新高,技術圖形上已接近2021年中期高位,走勢跑贏「內捲戰」主角阿里、京東及美團。
現時騰訊遠期市盈率約18倍,雖然不算便宜,但考慮其現金流強勁、業務多元、增長節奏穩健,對比同業,騰訊更顯「安全與持續性」。
在「北水」持續流入、衍生品市場好倉顯著增長的支持下,市場普遍對其下半年走勢持樂觀態度。

若下週三公布的第二季業績略勝預期,股價或可挑戰近兩年高位595至600元區間。
根據彭博彙總預測,騰訊第二季收入預計為1,790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1%;調整後淨利潤預期621.8億元,按年上升8%。
市場預期,核心增值服務(包括遊戲及社交網絡)將貢獻主要增長動能。
尤其內地遊戲收入料受惠於《三角洲行動》強勢推出,以及《王者榮耀》、《穿越火線》等穩定貢獻。
此外,海外遊戲收入亦有望按年增長16%,《PUBG Mobile》、《COD Mobile》表現堅挺,而新作《沙丘:覺醒》及芬蘭遊戲商Supercell遞延營收貢獻亦漸見規模。

入股法國遊戲商出海加速

在內地遊戲市場監管仍不時收緊的情況下,騰訊加快遊戲國際化進程。
根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資料,2025年第一季,中國自研遊戲海外市場銷售收入,錄得48.05億美元,按年上升17.92%,騰訊旗下如《三角洲行動》、《PUBG Mobile》、《鳴潮》等多款產品皆表現強勁。
尤其《三角洲行動》上線四日,即錄得逾1,000萬戶註冊,攀上169個國家和地區iOS遊戲免費榜首位。遊戲用戶反饋良好,有望成為新一代全球旗艦產品。
而今年3月,騰訊再斥資逾11.6億歐元,入股法國電子遊戲商育碧(Ubisoft)新成立的附屬公司。新子公司將擁有《刺客教條》、《極地戰嚎》、

《虹彩六號》等知名遊戲系列,顯示其擴展歐洲遊戲的市場野心。
目前騰訊海外遊戲收入佔比已達28%,市場預計未來數季,仍將維持雙位數增長。
在廣告業務方面,花旗預料騰訊今年次季增速,將由上季的20%回落至16.5%,但隨視頻號商業化逐步落地,整體變現能力正顯著改善。
最新數據顯示,視頻號直播帶貨日均商品交易總額(GMV)已突破2億元人民幣,AI內容推薦、智能投放等技術應用,亦提升整體廣告ROI。

AI布局持續加碼

作為近年轉型重點,騰訊在人工智能領域持續加碼。其AI研發投入於首季飆升91%,達275億元人民幣,主要用於AI算力、混元大模型優化與應用場景落地。

微信與QQ進行AI升級亦成一大亮點。AI助手「元寶」用戶活躍度提升20倍;而QQ瀏覽器Agent化改造成效明顯,提升搜索體驗。
騰訊表示,AI不單獨作產品推出,而是作為「企業操作系統」深度整合至遊戲、金融、廣告等多業務場景,實現真正「AI+應用」融合。
還有不能不提今年騰訊系新貴的騰訊音樂(01698),截至週四(7日)止,年初至今年股價已升了92.7%,走比騰訊還要耀眼﹗
這因為公司轉型成全方位音樂生態系統,覆蓋音樂、音頻、唱片、現場體驗等多業務範疇,實現多元化盈利模式。
其2025年第一季度淨利潤激增超過200%,同時收購喜馬拉雅、SM娛樂等加強內容生態,推高用戶付費、廣告收入等,有意打造成「中國Spotify」,多重亮點下令股價大幅上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