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分真與假 被騙也有罪?小心強積金詐騙案︳王玉麟專欄
早前筆者看到關於香港2023年罪案數字的報道,根據政府的資料顯示,去年香港整體有超過90,000宗罪案,較2022年上升近三成,當中升幅原來主要來自佔整體罪案多達四成的詐騙案。有關詐騙案中,被捕的強積金成員曾收到自稱「中介」或「經紀」的陌生來電教唆,只要提供個人資料便可「合法」提早取回強積金,事成後「中介」或「經紀」會收取佣金。
這些強積金成員之所以能成功取回強積金,原來他們不但經所謂的「中介」或「經紀」協助,向其強積金受託人提交虛假文件,亦在民政事務處作出虛假聲明,訛稱永久離開香港。說到這裏,心水清者應該知道根據相關強積金條例,提早提取強積金須由申請人自行處理申請,不能透過「中介」處理,更可況是次案件的「中介」或「經紀」原來是假冒!
讀者會否成為下一個電話詐騙的「獵物」?截至2023年12月底止,強積金總資產值為11,400億元,是全港「打工仔」重要的退休儲備財產。作為業界一份子,筆者亦希望藉著專欄,向讀者分享如何不上當的招數。即使是取回自己的資產,但任何人向強積金受託人作出虛假或具誤導性陳述,屬刑事罪行,定罪最高更可被罰款10萬元,以及監禁一年,稍一不慎便賠了夫人又折兵。
首先,這些強積金電話騙案一般均是以下套路,急需應急錢的人尤其容易上釣:訛稱是強積金信託人、強積金中介人或中介公司的代表,表示可以協助計劃成員申請提早提取強積金;建議或協助計劃成員透過向強積金受託人遞交虛假證明文件,以永久離開香港為理由申請提取強積金;當成功提早提取強積金,騙徒會抽取高比率的款項作為「佣金」或「手續費」;會游說計劃成員將提取出來的強積金,投資於可疑的海外投資計劃。
3個「不」保障自身權益
遇上以上可疑來電,其實只要緊記以下三個「不」,便可保障自身權益:「不」向來歷不明的第三者透露個人資料;「不」在空白或資料不全的表格上簽署;及如有懷疑時,「不」輕易相信所謂中介及陌生來電游說作出犯法行為,必要時可查閱積金局的紀錄或致電積金局熱線。
總而言之,在瞬息萬變的資訊世界裏,保護好自己的強積金資產至關重要。騙徒手法層出不窮,會透過不同方法包括電話向你行騙,因此如收到疑似騙徒的來電,讀者應提高警覺、保護個人資料、對中介人身份保持懷疑態度,以及積極向相關部門舉報可疑活動,以免墮入騙局。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