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投資者 資料圖片

零售投資者參與私募市場 時機成熟還是倉促推進

投資

廣告

當問及普通投資者是否渴望獲得「超額回報」,幾乎所有人都會舉手。但是,如果前提條件是必須鎖定資金長達7至10年,期間無法提取,恐怕許多人會猶豫縮手。

道富環球市場(State Street Global Markets)近期一項機構投資者的調查顯示,大約40%的普通合夥人(GP)預期,在未來兩年內零售資金將佔私募市場集資總額的一半。
然而,持相同樂觀預期的有限合夥人(LP)卻不足三成。
另一項由Brown Brothers Harriman進行全球機構投資者及財富顧問的調查亦發現,儘管有91%的受訪者計劃增加對私募市場的配置,但產品供應不足(63%)、缺乏知識(57%)及鎖定期長(47%)仍是主要障礙。

資金回籠延誤拖慢投資節奏

這些數據反映的是最終投資者的堅定信念,還是基金經理與中介機構所投射的期望?

隨著2022年的加息浪潮結束了私募股權的鼎盛時期,基金經理如今面對交易量減少、估值下滑與退出困難等挑戰。
資金回籠延誤亦拖慢了機構投資者的再投資節奏。若要維持資產管理規模的持續增長,零售財富便成為下一個開發戰場。在保障投資者利益的前提下,監管機構正努力制定出讓零售投資者得以參與私募市場的可行方案。

層層費用易侵蝕實際回報

私募市場的支持者認為,該類資產是多元化投資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備潛在的超額回報與分散風險優勢。耶魯大學基金會經常被引用為典範,其在私募股權的長期策略配置據稱在過去30多年錄得雙位數的年化回報。

然而,伴隨風險不用忽視,包括資產流動性低、依賴模型的估值方法、資訊披露不透明、潛在的利益衝突、巨大的回報差異、以內部回報率(IRR)為主的績效衡量方法。
此外,基金收費結構層亦相對複雜,層層費用容易侵蝕實際回報。
為回應市場訴求,創新產品結構近年逐漸興起,例如「常青基金」(evergreen funds)及半流動性基金,讓投資者可定期(如每季)申購及贖回,而非將資金鎖定10年。
這類基金結合資本持續再投資策略與定期流動性窗口,並透過流動性資產配置及後備資金機制,應對贖回壓力。
可是,標普全球(S&P Global)數據顯示,自2023年起,全球新設立的常青基金數量持續下跌,2024年全球僅推出15隻;2025年首四個月更只錄得5隻新基金,反映市場仍抱觀望態度。

爆煲風險不容忽視

歷史經驗是最具警視作用的教訓。
2021年,Greensill Capital的供應鏈金融基金在瑞信推銷下被包裝為保守型現金替代品,但最終卻爆煲收場。該基金所持的資產實為高風險借款人的應收賬款,瑞士監管機構事後指出,瑞信在盡職審查方面存在重大疏漏,並且向Greensill提供貸款時亦涉及利益衝突。
Greensill倒閉導致約100億美元投資資金被凍結,截至目前僅追回約74億美元。
瑞信的機構及高淨值客戶面臨漫長的損失追討索償程序,部分投資者如軟銀(Softbank)已對瑞信提出訴訟,入稟控告瑞信失責。

另一宗備受關注案例為英國Neil Woodford

主理的Woodford Equity Investment Fund(WEIF)倒閉事件。
Woodford曾被譽為明星基金經理,卻將基金從保守策略轉向投資非上市、低流動性的企業,當投資者開始大規模贖回時,WEIF無法應付,最終被迫關閉。
約30萬名投資者蒙受損失,其中大多為受Woodford名聲吸引的普通儲蓄投資者。
事件引發廣泛社會關注,並促使當地監管機構進行流動性風險與公平估值的制度改革。
由於多年來公開市場持續乏力,促使政策制定者開始廣泛審視市場競爭力、公開與私募市場的相對優勢,從而引發對私募市場「零售化」的探討。

新加坡指可擴闊投資者選擇

新加坡股票市場近年表現相對緩慢:新加坡交易所每日成交額不足香港交易所的十分之一,新股上市數量亦連跌10年。
為重振市場,當局成立專責小組檢討市場發展策略,並於今年初公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與此同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推出「長期投資基金」(LIF)建議,讓合資格零售投資者得以參與私募市場基金產品。建議涵蓋有關基金經理資歷、投資對象及集中度限制、持續報告義務及風險說明的要求。
MAS希望LIF能與公開股票市場的產品相輔相成,既能保留資金在岸,又能讓投資者在受監管環境下參與私募市場。
CFA協會與新加坡特許金融分析師學會(CFA Society Singapore)在聯合回應中支持此審慎推進的做法,並強調必須保障投資者利益、提升產品透明度,以及防止以創新之名,行錯誤銷售之實。

開放市場同時守風險防線

私募市場的確能為零售投資者擴闊投資機會,但這應與穩健的保障機制與清晰的資訊披露並行;否則,一旦缺乏足夠監管及透明度,零售投資者或隨時「接火棒」,淪為機構投資者高位散貨的買家。
澳洲與新加坡的監管路徑表明,投資者信心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打開大門固然容易,真正的挑戰卻在於每一位走進來的投資者,都能保持清醒、具備知情權,並有公平參與的機會,最終實現可持續的財務增值。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