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創科解決財赤難 港經濟多腳走才有出路|封面故事
即使要加稅,李兆波指對企業和個人而言,影響都很大,「因此只對一些高收入人士和極高利潤的企業,可以考慮稍微調整,但這也只是小部分。」
故此他轉而把目光放在與外部性更直接相連的稅務工具上⸺網購稅與外賣稅。他的理據並非「容易徵收」,而是環境成本長期被忽略。
「雖然外賣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但這些行為對環境的傷害是很大的。」李兆波說。
網購難收稅因兩岸執法難
實體購物在香港連紙袋都要付費,市民早已習慣把包裝視為有價之物;可一旦變成網購與外送,滿城大包小包穿梭。
「儘管在網購時,消費者可能會為大包小包的商品支付小量包裝費用,但這與解決環保問題(即回收塑膠)的成本不成正比。」。
問題在於政策現實的兩難。「當涉及到內地企業或跨境電商時,政府往往又擔心政治或經貿上的影響,結果變得進退兩難。」
他更以一個寓言形容這種「兩面不討好」的情況。「祖孫二人牽著驢走路,旁人說『你們真傻,有驢不騎』;孫子騎上去,又被批評『不敬老』;爺爺騎上去,又被說『虐待小孩』;兩人一起騎,又被罵『虐畜』。最終無論怎麼做都被批評。」
香港政府現在正陷入類似困境,一方面被要求環保;另一方面,又擔心影響國家形象或商業利益。
依賴金融地產非可持續之路
談到垃圾徵費,他嘆道:「這政策早前多次延後,原因其實很清楚。香港房屋問題嚴重,許多人住在劏房或村屋。若要徵費,這些居民的垃圾無法妥善分類或回收,最終只會變成亂扔。每天街上都有垃圾堆積,根本難以執行垃圾徵費。若不先解決房屋問題,政策根本無法落實。」
他意指香港劏房、村屋的比例不低;一旦徵費落地,實務上便會出現把垃圾移去街角、公廁、商廈後巷的「移地棄置」行為。
除非全城裝上天眼、執法抓得極狠;否則總有人四處傾倒垃圾。
至於近年的《施政報告》,李兆波不否認政府的努力,但「以往香港經濟主要依賴金融與地產,這並非可持續之路。」
他認為地產並不是一個「產業」,只有當金融、工業、貿易等實體經濟發展起來,土地價值才會上升。
如今競爭加劇,新加坡在財富管理上崛起,內地製造業成本更低,香港更需多元化發展。
除了金融外,應該同時推動教育、醫療、創科等產業,形成「多腿走路」的結構。
在創科方面,李兆波說:「政府雖努力推動創科產業,但創科並非短期可見成效的領域。」
他以美國為例,像蘋果公司(Apple,美股代號:APPL)、微軟(Microsoft,美股代號:
MFST)、輝達(Nivdia,美股代號:NVDA)這些企業都經歷了數十年的積累。「香港雖然方向正確,但要有成果還需時間。」
他以諾貝爾獎為例,說「中國科學家雖已有成就,但多為美籍華人。真正的突破,需要在基礎科學與轉化研究之間建立完整的體系。香港若能從教育、科研、創科政策長期投入,未來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重現亮點。」
醫療高教才是香港出路
比起創科,他認為香港在醫療和高等教育方面更具備優勢。「兩所醫學院位列全球前50位,大專教育也具有一定競爭力。」
不過,發展高教也遇到瓶頸。「例如宿舍不足導致國際化受限,酒店改宿舍又影響旅遊業,顯示政策之間缺乏協調。」
於是他建議:「教育國際化其實有助經濟。提升外地生比例、增加學費、改善住宿設施,既能帶動教育收入,也能刺激旅遊與消費。若30年前就推動這樣的政策,現在或許已進入收成期。目前推動雖然慢了一點,但仍然值得。」
在醫療方面,他直言:「香港擁有良好的基礎與專業人才。政府醫院人手短缺,但私營醫療市場仍有巨大潛力,特別是高端醫療旅遊與藥物研發。」
經濟元氣大傷「派糖」難
他指這些領域若能結合科研,長遠可帶來可觀回報。香港醫學人才充足,若能結合內地市場需求,發展成醫療產業鏈,將是經濟新支柱。
至於市民最關心的「派糖」,李兆波說:「政府難以再『派糖』,短期內政府的施政空間十分有限。因為過去幾年經歷2019年社會事件與疫情雙重衝擊,香港經濟元氣大傷,儲備下降、財政緊縮。」
另外,香港旅遊復甦速度慢,雖然演唱會等活動帶來短暫效益,但難以長期維持。與澳門、新加坡相比,香港的結構性挑戰更大。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