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機處處(上) 資料圖片

香港商機處處(上)

投資

廣告

相信不少讀者都感受到,通關後的香港似乎並沒有預料中各行各業蓬勃復甦;相反,社會討論更多的是生意艱難。最近一份《財政預算案》的亮點圍繞樓市「撤辣」,市面上交投大幅度增加,也有投資客一掃買「兩打」房。但另一邊廂,港人北上消費已經成為潮流,儘管政府大力推動夜經濟和盛事之都,但2月單月訪港旅客人數,僅相當於疫情前不到三成,難道香港真的只能靠房地產救經濟?

也許有部分企業會埋怨,但筆者近日和一些朋友探討轉型的方向,發現目前香港的局面正造就著不少商機。

國貨崛起思路要變

過往從奶粉到藥品,名牌手袋乃至電子產品和月餅,都是香港的拳頭產品。
受歡迎程度逼使政府也要出台政策,限制遊客和市民購買數目。
隨著國貨崛起,奢望這些光景重現,無疑是癡人說夢。
但轉變思路,既然有部分港人每月去深圳消費39億元(假如加上網購,筆者預料擴大2倍甚至更多),那麽為何不將內地的成功模式搬過來香港?
內地服裝市場是消費主力之一,高度競爭之下,衍生出高速迭代和小量化生產的生產線。
前期《新聞女王》劇集爆紅,女主角同款服裝,在短短數日內即可上架和銷售,效率遠較香港高。

有見及此,筆者一位做設計的朋友反過來,利用較領先的港風設計和內地高性價比的製作成本,推出了港風品牌,主打香港女星自信和商務的形象銷售往內地,在短短半年內,成功站穩陣脚更小發一筆。
另一個朋友則反其道而行,他發現內地的寵物服裝和用品選擇非常多,而且不少有創意的設計。
相反,香港主要賣外國品牌(其實也是內地製造),因此,在今年初開始,便自己擔任選品的角色。
由於不需要中間商(外國品牌),因此產品能及時跟上潮流,小成本下也做出了不錯的成績。
上述兩個較為成功的例子,所補抓的是信息差的紅利。
前者需要投入的,無非是人力成本(設計師本人),以及開舖成本(網點連同各項費用不到10,000元),內地服裝打板費用,最低可以去到100元人民幣,起訂量也只需要50件,整個投入只需要數萬元便可啟動,這個金額香港可能連樓商舖的兩按一付都繳交不起。

接受現實嘗試轉型

後者寵物服裝的朋友更簡單,公司和網站花了不到10,000元,定制了一堆自己品牌的包裝用了幾千元,有客戶訂單就從內地供應商拿貨,基本做到零庫存高週轉。
同樣的例子,還有做旅店的,靠一個學習內地設計打卡位宣傳成功,實現90%入住率;玩派對房的,靠推出黑社會和香港豪門等特色劇本,吸引內地遊客,成功扭虧為盈。
當然,上述例子都不是甚麽大茶飯,但「樹挪死,人挪活」,接受現實轉型,也許會有意外之喜。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