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 定位 資料圖片

黃金定位正在轉變

投資

廣告

早前環球股債市場被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弄得腥風血雨,從而更多投資者轉投避險資產。長期以來,黃金被視為「避風港資產」的代表,無論是金融風暴、地緣政治風險,抑或是貨幣貶值的時期,市場總習慣將資金轉向黃金。然而,黃金於筆者眼中不再是傳統避險工具,原因並不單純是價格波動本身,而是在於它「角色意義」上的轉變。

黃金近期的強勢表現,無疑與市場情緒的波動有關。
特別是在特朗普再度提出加徵關稅政策後,市場對於全球貿易緊張局勢的擔憂上升,避險需求應聲而起,黃金價格亦隨之攀升。
這反映出投資者對風險資產的警覺,仍願意在第一時間考慮黃金作為保值手段。
然而,這一現象,更多是一種短期的情緒反應,而非黃金長期吸引力的真正回歸。

從避風港到短期增值資產

於筆者眼中,黃金逐漸失去過往「無風險替代品」的地位。這一趨勢由來已久,但在美國國債的普及與資金流向的轉變下,已愈發明顯。
尤其是近年來,美國國債在市場上的功能愈來愈接近黃金的角色:它具有高流動性、主權政府信貸,且能提供穩定的利息回報。

在利率政策走向逐漸正常化的情況下,持有國債成為投資人偏好的一種「有息避險」工具,逐步取代零息且價格波動大的黃金。
當然,這並不代表黃金完全失去了其價值。
在通脹預期上升,或美元走弱的情況下,黃金仍具有其對沖的特性;加上黃金在不少國家央行的儲備中仍佔有一席之地,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的持續買入,反映了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尚未被徹底邊緣化。
不過,若從實際市場操作與資金配置的角度來看,黃金已經不再是唯一選項。
筆者近日觀察到,部分機構投資者及基金經理,已經將黃金的配置比例進一步壓縮,轉而將焦點放在其他抗風險資產上,包括短期美債、美元現金、甚至部分低波動性股票。

這種配置上的改變,不僅反映出市場對風險的重新認知,也凸顯了黃金本身在「效率」上的限制——它無息、價格波動大、並且短期走勢往往受市場情緒驅動而非基本面支持。

非實質需求支撐

從技術層面而言,黃金近期的走勢雖然強勁,但上升動能,多半是基於突發消息面與資金短期避險流入,而非實質需求支撐。
在這樣的環境下,黃金容易出現劇烈震盪。一旦市場情緒回穩或風險事件解除,這些流入資金很可能會快速撤出,造成價格反向調整。
這也解釋了為何近年不少投資者傾向以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等更具流動性、可控風險的方式參與黃金市場,而非長期持有實體黃金或相關衍生品。

總結來說,筆者對黃金持較中立立場,不否定它在某些情境下的避險功能,但也不再視其為「市場恐慌時的唯一安全港」。
在目前這個利率較高、資金追求效率與回報的時代,黃金更像是一個「戰術性配置」工具,而非「戰略性必備資產」。
其價值的實現,往往依賴時機與風險事件的出現,而非長期持有本身能帶來的收益。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梁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