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買樓 買舖分別

10大買樓和買舖分別(上)

投資

廣告

好多物業前輩話,買樓是小學程度;買工商單位是中學程度;買舖是大學程度!點解?今期由倒數開始分析10大買樓和買舖分別。

(十)論供應。住宅是求過於供;商舖則是供過於求。
住宅是必需品。住宅樓宇無論面向垃圾房、板間房、焚化爐,甚至是一間劏房也好,都會有人居住。
然而商舖則是奢侈品,質素差的舖位,隨時長期遭市場冷落,不只空置一個月、一年,甚至10至20年也乏人問津,故買舖最重要是「靚」。
市場上,靚舖(優質商舖)升值幾千倍,例子多的是;住宅則最多升幾百倍。
舉一例子,位於波斯富街與羅素街交界的地舖,實用面積400平方呎,曾升值7,600倍,以3.8億元成交,破香港升值倍數紀錄;但跌價,近年也分分鐘跌逾九成!
(九)買舖要夠「專」。買任何物業,事前必須到現場視察環境。

「買樓」最多早晚各視察一次;買舖則須早市、午市、晚市、下午茶與宵夜時段;平日與假日都要親身視察起碼十次,這還未計中秋、聖誕節、新年等特殊日子,人流、車流均大為不同。買舖好比讀大學一般,須付出更多鑽研時間。
(八)住宅樓宇有新供應,市區地舖則基本上沒有。每年新樓宇落成,或許提供數萬個單位供應。但若問皇后大道中地段,十年後會增加多少地舖?答案是:沒有。
不僅如此,甚至可能因為收購重建,可供買賣的街舖會有所減少。
因為許多發展商都是賣樓上的住宅,但樓下的商場(例如觀塘裕民坊凱滙及灣仔利東街囍滙)會長期收租,以方便統一管理及保持屋苑形象。樓上舖位、銀座式舖位、劏場舖位的供應或有增加,但市區可供買賣的地舖,只會有減無增。

(七)商舖的最大敵人是互聯網;樓宇的最大敵人可能是迷你倉。
世上沒有網購的話,舖位的價值肯定更高;正如若世上從未發明電腦,中環的寫字樓租金肯定更高,因為不能work from home,企業要承租更大的辦公室;若世上沒有迷你倉,每人也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
據Mordor Intelligence資料,現在香港迷你倉總面積約400萬平方呎,等如三幢IFC二期。既然互聯網是舖市的最大敵人,買舖就要多著重「濕貨舖位」,亦即設有「來去水位」、能供服務性行業使用的商舖,例如餐廳/髮廊/老人院。
「乾貨舖」則宜避開,舉凡時裝/精品/零售,由於其貨品能於網上買到,舖價難免多少受壓。

舖王多位於舊樓內

(六)時間是住宅樓宇的敵人,卻是商舖的朋友。 一棟擁有40年樓齡的樓宇,雖然樓價硬是比不上旁邊剛落成的新樓,但舖位卻甚少人注意舖齡。
消費者逛街,斷不會介意舖位新舊而不進入消費,只管品牌及門面裝潢是否光鮮。
40年前某住宅可能座向「無敵海景」,如今卻給新樓遮擋了景觀。商舖只管旺與不旺,40年前門口是一條馬路;40年後面前仍是一條馬路。倘附近重建,人口更會因而增加。
因此「舖王」多位於舊樓之內,「樓王」除了山頂獨立屋外,一般皆是新樓。(下篇再續)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李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