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股災 非必然

10月股災非必然 惟波動性確增

投資

廣告

金融巿場常有10月為「股災月」的說法,尤其近期美股創新高,中港股巿也見多年高位,是否應在10月減持或清倉?其實,從長期資料來看,10月股災這一說法更多是基於少數極端事件的心理印象,而非必然的規律。

10月之所以被冠以「股災月」的稱號,主要源於幾次影響深遠的市場崩盤。

在美股市場,1929年10月華爾街股災引

發了全球經濟大蕭條,而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更令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單日暴跌22.62%,成為金融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這些事件在投資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逐漸形成了10月「不祥之月」的集體記憶。
港股市場同樣如此。香港歷史上三次嚴重的股災——1987年、1997年和2008年,均發生在10月。
1987年10月恒生指數暴跌43.2%;1997年受亞洲金融風暴衝擊,恒生指數單月跌29.4%;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恒指再跌22.5%,累計跌幅達4,047點。這些極端事件進一步強化了「10月股災月」的市場敘事。

儘管歷史令人觸目驚心,但長期資料卻揭示了另一番景象。以美股為例,道指自1896年以來的月度資料顯示,10月的波動性確實較高:其標準差比其他月份平均水準高出21%。
即便剔除1929年、1987年和2008年等異常波動年份,10月仍是全年中最具波動性月份,波動幅度仍達11%,且在95%的置信水準上具有統計顯著性。
然而,波動性高並不等同於必然下跌。自1896年以來,道指在10月共出現71次上漲和47次下跌,上漲次數明顯多於下跌次數。這說明,10月雖然波動劇烈,但整體表現並非負面。
港股資料同樣顛覆了傳統認知。在過去近半個世紀中,恒生指數在10月錄得上漲的次數達36次,上升比例高達73.5%,為各月份最佳;平均漲幅為2.9%,在12個月中排名第四位。

不過,港股10月的風險確實較高:恒指波幅指數的10月平均波幅為26.4%,波幅率中位數為21.9%,均為全年最高。
這表明,10月雖是上漲概率較高的月份,但投資者也需面對較大的市場波動。

3大妙法應對波動市

「10月股災月」的說法更多是一種心理暗示,而非市場規律。投資者無需過度恐慌,而應通過科學的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從容應對市場波動。
首先,合理資產配置是抵禦風險的基礎。投資者應避免將資金過度集中於單一行業或個股,而是分散投資於股票、債券、基金及黃金等不同資產類別。
其次,做好風險管理至關重要。一是控制倉位,避免滿倉操作;同時避免使用高槓桿,避免暴跌時可能引發爆倉,導致血本無歸。

再者,關注市場基本面是長期投資的關鍵,同時保持冷靜與理性,是戰勝市場波動的心理基礎。歷史表明,情緒化決策往往是投資失敗的主因。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陸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