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0組合仍具長線價值嗎
然而,「60/40模式已經失效」的說法甚囂塵上,尤其針對2021至2022年期間的回報疲弱。但自2022年底起,60/40組合已反彈逾40%,這波復甦是否合理又能否延續?
債券具穩定回報與避險效能
投資者偏好平衡型組合,源於股票具備長期增值潛力,歷史趨勢支持以股票作為複利增長的基礎配置。然而,100%股票配置風險過高,尤其在市場大幅回調時,資金波動難以承受。
因此,加入固定收益資產成為穩定回報、降低波動的關鍵一環。其避險效能建基於資產類別間的負相關性,即當股票下跌時,債券能夠上升以緩衝損失。
歷史數據顯示,固定收益在大多數市況下均能發揮穩定作用,是平衡組合不可或缺的支柱。
回顧過去35年,全球債券市場有31年錄得正回報,顯示其表現穩定,波動性遠低於股票,並在近九成時間內為投資組合帶來正向貢獻。
在其中12年,債券的絕對回報甚至高於股票,證明其在回報層面的積極作用。
最關鍵的一點是:在股票下跌的九年中,債券在其中八年仍錄得正回報,有效緩衝股市波動,於關鍵時刻發揮避險功能,提升整體風險調整後回報,正是60/40策略能夠歷久不衰的核心原因之一。
自1991年起,全球股票與債券市場指數累積逾35年數據,其中約三分之二時間(逾23年)呈現股債齊升的格局。期間,60/40投資組合的平均年化回報達12%,表現理想,反映出資產配置策略的穩健性。
僅有三個年份(1999、2013及2021年)出現股票上漲而債券下跌的情況,但整體回報仍具吸引力。
原因在於股票漲幅遠超債券跌幅——債券平均下跌僅2.2%;而股票則飆升23%。這類年份通常由強勁經濟及企業盈利支撐股市表現,惟利率上升則拖累固定收益資產。
「This time is different?」歷史從未真正改寫。
長期回報證實力
投資最危險的概念,莫過於過度解讀當下,輕率斷言「今次不同(This time is different)」。隨着投資年資累積,愈能體會歷史雖不會完全重演,但其規律與脈絡往往仍具參考價值。
投資者容易受近因偏差影響,將預期建立在最新或近期的市場事件上,卻忽略了更具參考價值的長期數據。60/40投資組合正是典型例子。
與其聚焦2021至2022年的短期波動,不如回看1991至2025年的長期表現,從中理解資產配置的真正價值。
過去三年,60/40組合累積回報達13.8%。即使此表現未必可持續,在股票創新高、固定收益重拾吸引力的環境下,回歸7%至8%的長期平均回報,仍是具吸引力的配置選擇。
昔日王者或已退場,但新一輪的資產配置週期,正在悄然登場。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