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AI必須實事求是
近期不少讀者把焦點放在人工智能(AI)板塊,並提出疑問:既然美股AI公司股價高企,是否應該轉向估值較低的中國AI股?這想法在市場並不孤單。
事實上,Cathie Wood的方舟投資(ARK Invest)早前便斥資超過1,600萬美元購入阿里巴巴(美股代號:BABA),阿里股價隨即上揚。
同時,華為亦罕見地提出「三年追上輝達(Nvidia,美股代號:NVDA)」的目標,帶動中國科技股出現一波強勁反彈。
中美算力仍具明顯差距
然而,要理解AI投資的本質,必須回到核心問題:AI競爭的關鍵在於算力,而算力的核心正是高端晶片。美國的科技巨頭,例如輝達,已經推進至4納米甚至3納米製程,為GPT-5等大型模型提供訓練所需的強大效能。
反觀中國,華為的昇騰910B雖然已量產,但仍然停留在7納米製程,效能大約只有輝達H100的一半以內,距離最先進水準仍有明顯差距。
華為亦承認,在速度和效能上,短期內仍難以匹敵輝達。
因此,中國AI產業現時更多停留在政策口號與願景,距離形成穩定的商業訂單還有一段路。
投資不能單靠「將來會做到」的想像,而是要等待真實需求出現——例如晶片出現供不應求的搶購潮、企業盈利穩定增長、應用場景大規模落地,這些才是投資時機的訊號。
相比之下,輝達等美股企業的訂單已經明確落地,年營收超過2,000億美元,產品全球供不應求,規模效應已經形成強大的「贏者全拿」局面。
歷史經驗亦提醒我們要保持清醒。
回顧2000年科網泡沫,當時不少熱門概念股最終消失,真正長線贏家如亞馬遜(Amazon,美股代號:AMZN)、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美股代號:GOOGL)和微軟(Microsoft,美股代號:MSFT),都是在泡沫過後憑技術和商業模式脫穎而出。
今日的AI熱潮亦可能出現類似情況:眼下市場追捧的「AI概念股」未必全部能存活,長遠仍需以技術實力和盈利能力作為分水嶺。
對投資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追逐哪一個板塊輪動,也不是被政策口號牽著走,而是聚焦於真正能落地並持續創造價值的企業。
美股AI雖然處於高位,但背後有實在的技術與需求支撐;中國AI雖然估值較低,但商業化進程和生態仍落後美國至少三至五年。
與其衝動入市,不如保持耐心,等待突破性的訊號出現。當看到晶片被大量採購、應用遍地開花時,再進場亦未遲。
AI無疑是未來的大方向,但投資必須實事求是。紀律與耐性才是坐大浪的關鍵,汰弱留強的原則更應時刻謹守。
最終能夠帶來回報的,不是口號或憧憬,而是那些能在競爭中真正脫穎而出的強者。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