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科網泡沫有何不同?八個關鍵分野
廣告
自2022年11月人工智能(AI)熱潮爆發以來,市場對於會否出現新一輪科網泡沫的憂慮升溫,投資者關注市場或會重演千禧年的急速崩盤。
AI不只是投資主題,更是橫跨多年的技術浪潮
AI被視為第四浪主要科技浪潮。與電動車等主題式投資不同,其影響力深遠,遍及整體經濟結構,並涉及從晶片、運算、儲存、網絡至連接技術等各層面的投入與發展。
每一浪技術浪潮都為下一浪奠下基礎,發展過程通常是逐步推進,而非驟然終止。而歷史上出現急劇中斷的例子,就是科網泡沫,在經歷六年增長(當中兩年回報超過七成)後在2000年戛然而止。
AI與科網泡沫的八大分別
- 千年蟲導致科網泡沫屬單一事件
2000年的千年蟲危機被視為舊有電腦系統的「死線」,全球企業被迫提前更新IT設備,令科技支出短期急增。這類具全球性、不可推遲的更新壓力,在往後任何技術周期中都未曾再現。 - 欺詐行為扭曲了科網時代資本開支競賽
科網時代的資本開支飆升,部分原因由於企業缺乏現今的審計標準與財政透明度。當年WorldCom虛報逾百億美元支出,令競爭對手盲目跟隨,進一步扭曲需求。2002年通過的《沙賓法案》正是針對此類問題而設,,大幅提升了審計標準,為今日市場帶來更強的監管基礎。 - AI資金流向更趨穩健
AI的資本主要來自大型私募基金與信貸機構,資金集中於OpenAI、XAI與Anthropic等大型項目,減少泡沫風險。現時只有約兩成科技公司錄得虧損,遠低於科網時期的36%。加上今天的科技企業整體財務更趨穩健,抗壓能力亦明顯提升。 - 融資複雜性風險:交叉持股與供應商融資
科網時代曾出現供應商融資給客戶的情況,以Lucent Technologies為例,供應商貸款高達150億美元,但營運現金流僅約3億美元。AI領域近期亦出現供應商與客戶間的資金交錯的情況,例如NVIDIA與OpenAI合作建設10GW數據中心,而OpenAI則租用包括Alphabet、Oracle及CoreWeave等提供的運算資源。這類安排存在高估人工智能需求增加速度的風險。
5.資本開支更具針對性,供求能見度提升
科網時期,眾多小型公司在市場集資支持增長,但同時因高估需求而導致市場泡沫。如今企業可透過雲端平台按需求租用資源,無需大量前期投資。
現時AI基礎設施建設集中於少數具經驗的公司,科技巨頭如微軟、Alphabet及亞馬遜皆具備強勁現金流,與千禧年的初創企業形成鮮明對比。現今市場需求能見度顯著提升,難以出現如當年一擁而上的無序擴張。
- 地緣政治推動去全球化,走向本地化投資
九十年代末全球化步伐加快,國際事件推動跨境投資與貿易增長。相比之下,2025年的環球格局更著重本地生產與數據主權,貿易政策傾向保護主義。AI被多國視為戰略資產,各地均希望建立本地供應鏈,反而推高相關基建與資本開支需求。 - 宏觀環境:利率與通脹走勢迴異
1999年,美國通脹回升、失業率跌至4%,聯儲局實加息至6.5%,最終引發2001年的科網危機。目前,美國經濟數據受政府停擺影響而不明朗,但整體就業市場轉弱,貨幣政策趨向寬鬆。今昔宏觀環境形成強烈對比。 - AI股價升勢有盈利支撐
以NVIDIA為例,其股價升幅背後有實質盈利支持,與科網時代單靠概念炒作推高估值的情況截然不同。目前AI領域尚未出現估值膨脹但盈利停滯的現象。
總結
AI並非單一主題投資概念,雖然其規模與市場熱度堪比當年的科網熱潮,但在較良好的資本基礎、更廣泛的應用場景與更嚴謹的財務體系支持下,AI的發展更有可能呈現「回報與波動並存」的持續進程,而非重蹈泡沫覆轍。
撰文: 駿利亨德森投資投資組合經理Alison Porter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