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hood野心改變金融限界︳洪龍荃專欄
所有代幣最初鑄造於以太坊Layer 2的Arbitrum上,待Robinhood自家L2鏈建成後,將整批遷移,以實現跨鏈橋接、資產自托管與7×24結算的「無感式」加密體驗;與此同時,美國用戶獲得ETH與SOL質押服務;歐洲合格投資者則開放最高3倍槓桿的加密永續合約,由Bitstamp清算。
再加上智能交易路徑、稅務批次管理與進階圖表等工具升級,Robinhood將自身從「零佣券商」重塑為一個涵蓋現貨、槓桿、期貨、質押與代幣化資產的「超級金融應用」,其野心直指成為Web3時代掌握交易邏輯與清算標準的金融作業系統。
代幣化新華爾街
此舉在歐洲日益友善的MiCA監管框架下,顯得順風而行,也讓Robinhood成為少數同時在美國與歐洲監管體系取得重大突破的金融科技平台。
公告發布後,市場迅速消化「代幣化華爾街」的想像空間,股價攀至歷史新高,年內漲幅已逾一倍。
從策略層面看,Robinhood以Arbitrum為跳板、再建自有L2,意味它不滿足只做前端券商,而是要把交易所、清算與託管等核心基礎設施搬上鏈,藉去中心化結算降低「T+2」的時間與資本佔用,挑戰納斯達克與DTCC等既有權威。
私有公司代幣化則可能顛覆創投與二級市場的權力結構,讓AI獨角獸的紅利不再被少數機構壟斷;而面向歐洲開放永續合約與槓桿,則為短期交易量與手續費注入新引擎。
所有拼圖加總,Robinhood正從單一交易平台進化為「私募基金+交易所+支付」的綜合體,意圖在全球資產代幣化浪潮中,搶佔用戶入口與清算標準兩大制高點。
若其願景落地,未來投資者將毋須理解智能合約與跨鏈橋等技術細節,便能隨時買賣任何實體與數碼資產,這種「技術消隱」帶來的體驗正是大規模普惠金融的關鍵,而Robinhood也因此被視為傳統金融科技公司邁向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的行業先驅。
但是,在美好的願景以外,也要留意其業務風險。
Robinhood的Token化一切的路徑圖已經畫出來,短期市場熱情被點燃,股價節節上升;但是讀者還要留意,Robinhood背後是否有足夠能力和財力去將資產完美地掛鈎在Token上?以發布會上提到的OpenAI和SpaceX,私募股權的流動性相當差,也缺乏可比市場的對標,準確估值相當困難且主觀性強,有機會導致套利空間與不公平定價。未來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