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創紀錄業績 AI革命仍在起跑線|封面故事
根據Tesla 2025年第三季財報,公司收入約281億美元,按年增長約12%;惟淨利潤卻同比下滑近三成。主要原因之一,是AI、自動駕駛及機械人業務的研發開支持續攀升。
即使是現金流充裕的企業,在追逐AI未來時,也難免面對短期盈利壓力。
馬斯克多次強調,未來公司真正的價值不在於造車,而在於「讓汽車成為自動駕駛的AI機器」。然而,這個願景能否在可見時間內轉化為實際利潤?仍是一個未知數。
AI敘事的現實考驗
從市場角度看,AI概念的估值膨脹確實令人憂慮。根據歐美多家投資機構分析,目前AI概念股的市盈率已達到2000年網路泡沫時期的水平。不同的是,當年的網絡公司沒有收入,如今的科技巨頭至少有現金流與產品基礎,但本質上,投資者仍在為「未來的可能」買單。
對比下,Rivian(美股代號:RIVN)和 Lucid(美股代號:LCID)等電動車製造商的市銷率僅約3倍至7倍,而Tesla接近17倍的估值,更多反映市場是看好其AI潛力。
然而,如果自動駕駛與機械人項目的成果未能如預期落地,這一估值溢價恐難以持續。對投資者而言,AI敘事固然迷人,但能否轉化為可量化的利潤,仍是檢驗Tesla價值的關鍵。
現金流護城河
不過,Tesla的策略是以現金流支撐長期的 AI與自動駕駛研發投入。汽車銷售仍是公司核心現金來源,而自動駕駛與機械人項目,則屬於長線投入。
在當前的AI浪潮中,OpenAI等新興企業吸引了巨額資金,估值動輒數百億美元,但其營收規模仍相對有限。這些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大型科企(如微軟、亞馬遜)的戰略投資或外部融資,而非可持續的營運收入。
相較之下,Tesla的人工智能與自動駕駛研發資金,主要來自汽車銷售所產生的現金流,而非過度依賴外部借貸或股權融資。
這使公司能以自身盈餘支持AI項目,在風險控制與資金靈活性上明顯勝純AI新創。
另外,公司第三季自由現金流逼近40億美元,遠優於市場預期。Tesla的現金流結構,也為其在波動的資本市場中提供了緩衝。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